密度教案(通用13篇)
密度教案 篇1
1、了解密度公式,會用密度公式計算物體的密度或物體的質量、體積。
2、了解密度單位。
3、了解密度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用途。
4、會用托盤天平、刻度尺或量筒等器材測定固體的密度或液體的密度。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密度概念
難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
活動
教 學 過 程
新課引入:
出示兩塊體積不同的規則的實心鐵塊。
設問:哪塊重?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用天平稱兩鐵塊的質量)
討論:是不是所有的物體,只要體積大就一定重呢?請舉例。
學生討論后舉例。
設問:那么物體的體積與質量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新課講授:
活動一:研究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
項目
對象 長
(cm)
寬(cm)
高(cm)
體積(cm3)
質量(g)
質量/體積(g/ cm3)
鐵塊1
鐵塊2
鋁塊1
鋁塊2
交流與合作: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
一、 物質的密度
板書: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叫做這種物質的密
備注
度。
單位:kg/m3 讀做“千克每立方米”。
g/cm3 讀做“克每立方厘米”。
g/l 讀做“克每升”。
單位換算: 1g/cm3 =1000kg/m3 =1000g/l
設問:在《科學》七年級(下)第一章“水”中,我們已學習了哪些關于密度的知識?
學生回答:
活動二:學生閱讀小資料:常見物質的密度。
討論:1、表中密度最大的物質和密度最小的物質分別是什么?
2、不同的物質的密度是否相同?
3、一般情況下,固體、液體、氣體之間的密度大小關系怎樣?
4、鐵的密度為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1、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再次強調密度是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
2、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密度值(如:氣體的密度是0℃,1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
設問:學習了密度的概念后,你還想了解密度的哪些知識?
學生回答:
教師選擇性挑選一些問題進行解釋、補充。
備注
板書設計:
4.1密度
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的公式及單位。
3、常見物質的密度
教學
后記
(反思)
密度教案 篇2
(作者:曹廣鍵)
教學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會用量筒測液體的體積和固體的體積.
2.會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教學難點
讀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師用:投影儀、量筒、量杯.
學生用:量筒、盛有鹽水的燒杯、盛有清水的燒杯、細長石塊、細線一根、托盤天平、法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重要特性.書中84頁給出了20多種常見的不同狀態物質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實驗的方法測定出來的.在學習了密度知識的基礎上,我們來學習測定固體和液體密度的方法.
板書課題: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提問:1.什么叫物質的密度?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測出某一種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物質的哪些量?(結合測定石塊密度和鹽水的密度加以說明)
設疑:用什么儀器來測定鹽水的體積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的體積呢?
解疑: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們都是測液體體積的儀器.
板書:1.量筒和量杯
用途:測液體的體積.
教師利用投影片,介紹量筒和量杯刻度線的區別.量筒的內徑粗細均勻,簡身上刻度線間的距離是均勻的.量杯的內徑粗細不均勻,且上粗下細,所以,杯身上刻度線越靠近杯口間距越小.
學生分組利用實驗桌上的量筒進行觀察:
(l)量筒上刻度的單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說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過最大刻度),觀察水面是凹形的還是凸形的.(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明確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
板書:使用:(1)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以凹形底部為準.
(2)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面相平.
教師利用投影片,讓學生進行讀數練習.(讀三四個值即可)
板書:形狀不規則的固體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學生看書P83的圖7—7.要讓學生說出圖中Vl,V2,V各是誰的體積.
板書:2.學生實驗,測石塊的密度和鹽水的密度.
實驗前,教師應強調三點:
(1)實驗要按書中設計的步驟進行.
(2)使用天平前應先對天平進行調節.
(3)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1和表2中.
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檢查并指導學生實驗、重點檢查以下幾方面;
(1)能否正確地,規范地使用托盤天平.
(2)能否正確地使用量筒.注意糾正讀值時的錯誤.
(3)能否正確地選擇數據表中的數值,計算出石塊的密度和鹽水的密度.
學生實驗完畢,請實驗做得較好的兩個組匯報實驗數據.教師將數據填入黑板上事先畫好的表播內.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1)兩個實驗小組,在實驗時測出的石塊的質量、體積雖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這恰好能說明什么問題?
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學想出了測鹽水密度的另一種方法:先用量筒測出一定體積的鹽水、再將鹽水倒入燒杯中稱出其質量,最后就可以算出鹽水的密度.請你從實驗時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實驗誤差大小這兩個方面,將這位同學的做法與我們實驗的做法進行對比,看看我們的做法有何優點?(可少用一個燒杯,誤差小)
(3)討論書中P83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課學小結:
(二)布置作業
自制一個量筒,制作方法見書P88.
【評析】
在這個實驗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今后做有關液體方面的實驗和化學實驗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相關資源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密度教案 篇3
(作者:曹廣鍵)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單位.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教學重點
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師用:相同的燒杯兩只、分別盛同體積的水和酒精.體積相同的鐵塊、鋁塊、質量相同的木塊和橡皮泥、直徑相同的銅絲、鋁絲和鐵絲各一根、托盤天平.
學生用:托盤天平.體積為10厘米3的長方體(鐵塊、鉛塊、木塊各一塊).體積為5厘米3的長方體木塊,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質量?質量有哪幾個單位?用什么儀器測定物體的質量?
2.怎樣用刻度尺測定長方體的體積?指出兩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
3.單位換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問: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然而,利用物質特有的顏色、氣味和軟硬等特性,來區別物質,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物質,它們的顏色、軟硬非常相近,無法直接用人體的感覺器官來發現它們有何不同.要將這些物質分辨出來,就需要知道物質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們將研究物質的一種特性,即密度.
板書:三、密度
(三)講授新課
演示:1.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放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看到它們的質量不相等.且鐵塊質量較大.
2.把盛有同體積水和酒精的燒杯,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質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質量較大.
3.把橡皮泥、木塊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它們的質量相等,但體積不相等.木塊體積較大.
小結:盡管鋁塊與鐵塊的顏色和軟硬程度差不多,水與酒精顏色相同.但當它們的體積相同時,質量卻不同.橡皮泥和木塊的質量雖然相同,但體積卻不同.可見,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質,質量相等,體積不同.這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下面通過分組實驗,進一步研究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看書P81前面幾行中〈實驗〉內容.
教師說明:
(1)增加實驗內容.測小長方體木塊的質量、體積.并計算1厘米3的質量.
(2)不填寫“密度”一欄。
出示實驗數據記錄本.(小黑板)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81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請一兩位同學將實驗數據填入小黑板的表內.
(四)學生討論
(1)從前三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從后兩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不同物質(鐵、鋁、木塊),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當然1厘米3(也稱單位體積)的質量就不同.(2)同一種物質(如大、小木塊),體積不伺時,質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質量卻相同.實驗使我們更加形象具體地認識了物質的這一特性.物質的這一特性,在物理學里用密度表示.
板書:1.密度.
板書: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這里的單位體積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單位體積.
練習;用實驗中得到的數據,計算出鐵的密度,鋁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計算出一種物質的密度,要追問它的意義.)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怎么計算出密度?(學生回答)
板書:2.密度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可寫成
板書:3.密度的單位
問:若質量單位是千克,體積單位是米3,密度單位是什么?質量單位是克,體積單位是厘米3.密度單位又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密度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ρ銅=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銅的質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關系:
顯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見: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
板書:4.密度表.
第一步:看書P84密度表
(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再次強調密度是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問:金、鋼、鋁、蠟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水銀、水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表中密度最小的氣體是哪種?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師做進一步的說明;
(1)從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體密度比液體密度大;而固體、液體的密度比氣體密度大約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經常用,因此要記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密度值(如:氣體的密度是0℃,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這是我們認識物質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鞏固知識
練習:一塊冰的質量是36克,體積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體積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為什么?
板書:已知:m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ρ冰=? (2)V冰=20厘米3時ρ冰=?
(2)當冰的體積是20厘米3時,冰的質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單位體積冰的質量沒有變化,即冰的密皮不變,仍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為0.9克/厘米3.
強調:(1)計算時,m、V、ρ指同一物質的質量、體積和密度.
(2)同一物質,盡管體積不同,但密度相同.
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P83,6,7.
補充兩題:
1.有一塊金屬,質量是6750千克,體積是2.5米3,這塊金屬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這是什么金屬?
2.有一滿瓶油,油和瓶的總質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質量是0.5千克,瓶的容積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評析】
這個教案很全面,重點也突出,各教學環節安排合理,講解清楚,達到了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聯系實際,實驗和講解有機的結合,注意了啟發性,思路比較開闊,是一個比較好的教案.這里需要指出兩點:第一,在提問后的講解中,談到區別是什么物質除了特有的顏色、氣味、軟硬外,還需要另一種特性,即密度,最好要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否則感到說服力不強.第二,在講解單位時,談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說“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這句話最好不講,一則并不重要;二則學生不好理解.這句話實際上教師自己設立了一個不必要的難點.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4
第四節實驗: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5
(作者:曹廣鍵)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單位.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教學重點
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師用:相同的燒杯兩只、分別盛同體積的水和酒精.體積相同的鐵塊、鋁塊、質量相同的木塊和橡皮泥、直徑相同的銅絲、鋁絲和鐵絲各一根、托盤天平.
學生用:托盤天平.體積為10厘米3的長方體(鐵塊、鉛塊、木塊各一塊).體積為5厘米3的長方體木塊,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質量?質量有哪幾個單位?用什么儀器測定物體的質量?
2.怎樣用刻度尺測定長方體的體積?指出兩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
3.單位換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問: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然而,利用物質特有的顏色、氣味和軟硬等特性,來區別物質,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物質,它們的顏色、軟硬非常相近,無法直接用人體的感覺器官來發現它們有何不同.要將這些物質分辨出來,就需要知道物質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們將研究物質的一種特性,即密度.
板書:三、密度
(三)講授新課
演示:1.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放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看到它們的質量不相等.且鐵塊質量較大.
2.把盛有同體積水和酒精的燒杯,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質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質量較大.
3.把橡皮泥、木塊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它們的質量相等,但體積不相等.木塊體積較大.
小結:盡管鋁塊與鐵塊的顏色和軟硬程度差不多,水與酒精顏色相同.但當它們的體積相同時,質量卻不同.橡皮泥和木塊的質量雖然相同,但體積卻不同.可見,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質,質量相等,體積不同.這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下面通過分組實驗,進一步研究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看書P81前面幾行中〈實驗〉內容.
教師說明:
(1)增加實驗內容.測小長方體木塊的質量、體積.并計算1厘米3的質量.
(2)不填寫“密度”一欄。
出示實驗數據記錄本.(小黑板)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81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請一兩位同學將實驗數據填入小黑板的表內.
(四)學生討論
(1)從前三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從后兩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不同物質(鐵、鋁、木塊),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當然1厘米3(也稱單位體積)的質量就不同.(2)同一種物質(如大、小木塊),體積不伺時,質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質量卻相同.實驗使我們更加形象具體地認識了物質的這一特性.物質的這一特性,在物理學里用密度表示.
板書:1.密度.
板書: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這里的單位體積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單位體積.
練習;用實驗中得到的數據,計算出鐵的密度,鋁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計算出一種物質的密度,要追問它的意義.)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怎么計算出密度?(學生回答)
板書:2.密度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可寫成
板書:3.密度的單位
問:若質量單位是千克,體積單位是米3,密度單位是什么?質量單位是克,體積單位是厘米3.密度單位又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密度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ρ銅=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銅的質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關系:
顯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見: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
板書:4.密度表.
第一步:看書P84密度表
(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再次強調密度是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問:金、鋼、鋁、蠟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水銀、水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表中密度最小的氣體是哪種?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師做進一步的說明;
(1)從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體密度比液體密度大;而固體、液體的密度比氣體密度大約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經常用,因此要記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密度值(如:氣體的密度是0℃,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這是我們認識物質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鞏固知識
練習:一塊冰的質量是36克,體積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體積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為什么?
板書:已知:m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ρ冰=? (2)V冰=20厘米3時ρ冰=?
(2)當冰的體積是20厘米3時,冰的質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單位體積冰的質量沒有變化,即冰的密皮不變,仍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為0.9克/厘米3.
強調:(1)計算時,m、V、ρ指同一物質的質量、體積和密度.
(2)同一物質,盡管體積不同,但密度相同.
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P83,6,7.
補充兩題:
1.有一塊金屬,質量是6750千克,體積是2.5米3,這塊金屬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這是什么金屬?
2.有一滿瓶油,油和瓶的總質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質量是0.5千克,瓶的容積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評析】
這個教案很全面,重點也突出,各教學環節安排合理,講解清楚,達到了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聯系實際,實驗和講解有機的結合,注意了啟發性,思路比較開闊,是一個比較好的教案.這里需要指出兩點:第一,在提問后的講解中,談到區別是什么物質除了特有的顏色、氣味、軟硬外,還需要另一種特性,即密度,最好要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否則感到說服力不強.第二,在講解單位時,談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說“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這句話最好不講,一則并不重要;二則學生不好理解.這句話實際上教師自己設立了一個不必要的難點.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6
(一)質量
1.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含有物質多的,我們說這個物體的質量大,含有物質少的,我們說它的質量小。質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為kg,常用單位還有噸、克、毫克。噸比千克大,符號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號分別是g、mg。這些單位間的換算關系為:
1 t=103 kg=106 g=109 mg。
3.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辨析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狀態、位置改變而改變。你玩過橡皮泥吧,一塊橡皮泥不論被捏成什么形狀,它的質量是不會改變的。冰化成水,雖然由固態變成了液態,狀態改變了,其質量也是不變的。把一本書由北京帶到上海,雖然書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但其質量是不改變的。因此,質量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
4.質量的測量工具
質量是一個可以直接測量的物理量。在實驗室中,是用天平來測物體的質量的。生活中測量質量的工具有案秤、臺秤、電子秤、桿秤等。
圖2—7—1
5.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調節。
首先,把天平放到水平臺上,其次,要調節天平的橫梁平衡。每臺天平都有平衡螺母,調節前指針在分度盤的位置偏左,或者你觀察到的是左盤低右盤高,平衡螺母向右調;如果指針在分度盤的位置偏右,或者你觀察到的是是右盤低左盤高,這時應該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當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上或是指針左右擺動的幅度相同時,天平就平衡了。你就可以放物體進行測量了。
(2)稱量過程。
在左盤中放上物體后,估測物體質量,按先大后小的順序,用鑷子向右盤中加減砝碼,如果砝碼添加后不能恰好使橫梁平衡,再用鑷子調節標尺上的游碼,直到橫梁平衡。這時你就可以知道物體的質量了。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的質量和游碼在標尺上所處位置的刻度值之和。砝碼上都標有質量數,讀出相加即可。讀游碼在標尺上的刻度值時,需要你首先弄清標尺的分度值,讀數時,應讀游碼最左邊所對的刻度。游碼的示數也要加入物體的總質量中。
易混點 平衡螺母和游碼都可用來調節橫梁平衡,但它們使用的時機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調節時使用,游碼在稱量時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二)密度
1.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其計算式是p=m/v。
2.國際單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單位是千克/米3 (kg/m3),常用單位有克/厘米3(g/cm3)。這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為lg/cm3=103 kg/m3。
3.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在講質量時,我們說質量是物質的屬性,而密度我們稱之為物質的特性,為什么這樣說呢?
比較 特性是指某種物質所特有的,能夠與其他物質相互區別的性質、形態、顏色、軟硬等。物質的屬性可以相同,但是特性一般不相同。
質量是物質的屬性,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同種物質的質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密度一定相同;例如,桃木桌子和桃木椅子的質量不同,但密度都是桃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質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密度一般不同,我們可以用密度來辨別各是什么物質。
辨析 對同一種物質來說,比值m/v是確定不變的。當物體的體積增大到幾倍時,它的質量也就增大到幾倍,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m/v-保持不變,物質的密度跟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不隨物質的質量,體積的改變而變化。由此可見,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義式,測量式,而不是密度的決定式,物質的密度是它自身的性質,跟它的質量和體積沒有比例關系。因而單從數學知識看密度公式,得出物質的密度ρ與質量m成正比,與體積v成反比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明確物理公式的意義并正確地運用它們是十分重要的。
4.正確理解密度知識中的比例關系。
在密度知識中有三個比例關系。
(1)當同一種物質,密度ρ一定時,m1/m2=v1/v2,這就是說,同一種物質體積大的質量也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
(2)不同的物質、密度ρ不同。當體積v相同時,,m1/m2=ρ1/ρ2
,這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在體積相同時,密度大的質量也
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質,密度p不同,當質量m相同時,v1/v2=ρ2/ρ1。這就是說,不同的物體在質量相同時,密度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物質的密度跟它的體積、質量無關,那么,在后兩個式子中,物體的質量,體積怎么又跟密度有比例關系呢,這實際上并不矛盾,在后兩個式子中研究的對象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而且因果關系也不同,它們研究的是因為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而造成的質量或體積的不同。
.5.密度知識的應用
(1)利用m=pv求質量。
(2)利用v=m/ρ求體積。
(3)利用p=m/v,求出物質密度,鑒別物質。
例1 在“用天平稱物體質
量”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用已調節好的天平在稱物體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后指針偏在分度盤中線左邊一點,這時應該 ( )
a.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左旋進一些
c.把天平右盤的砝碼減少一些
d.向右移動游碼
變式題 托盤天平調好之后,在稱量物體質量時,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的右邊,這時應當 (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c.把游碼向右移
d.把砝碼換小些
例2 醫護人員用體溫計給病人測量體溫時,體溫計中的水銀在測量過程中始終不變的是( )
a.質量 b.體積 c.密度 d.溫度
變式題 一瓶純凈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與原來的一瓶水比較 ( )
a.質量減小,密度不變
b.質量不變,密度不變
c.體積減小,密度減小
d.體積不變,密度減小
例3 在各種宴會上、酒吧中,人們常常喝雞尾酒以增加喜慶氣氛。雞尾酒的調制方法是:先將顏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幾種酒分別調好,然后先把一種顏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將長頸漏斗伸入杯底,依次倒入其他顏色的酒,這樣就調制出一杯顏色漂亮、層次分明的雞尾酒。為保證不同顏色的酒不會相混,在調制時應該按密度__________的次序倒入杯中,這里應用了_____________ 知識。調好的雞尾酒如果沒有及時飲用。過一段時間后,各層的顏色就會逐漸暗淡了,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
變式題 太陽能是人類能源的寶庫,太陽能集熱器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的一種裝置,它可以利用太陽能把水加熱。太陽能集熱器主要由集熱板和貯水器兩部分組成,如圖2—7—2所示。
圖2—7—2
(1)貯水器總比集熱板的位置高,請你猜想這樣做的原因。
(2)利用相關知識說明并用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例4 小明同學為測定醬油的密度,設計了下面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格,表格中已經記錄了最初燒杯和醬油的總質量,如圖2—7—3所示的是他將燒杯中一部分醬油倒人量筒后,燒杯剩余醬油的總質量,以及從燒杯中倒入量筒內醬油的體積。請根據圖中顯示的情況,幫助小明完成實驗數據表格的填寫。
燒杯和醬油
的總質量
m總/g 燒杯和剩余醬油的
總質量m1/g 例出醬油的質量
m2/g
倒出醬油的體積
v/cm3
醬油的密度
ρ/g•cm一3
150
圖2—7—3
拓展遷移 北京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城市。緩解北京城市用水的緊張狀況,應當從我做起。曉曉家采取了多種節水措施,進一步減少了用水量。4月底查水表時,水表顯示的數字為325m3,4 月份她家的用水量為8噸。5 月底查水表時,水表顯示的數字如圖2—7—4所示,則5月份她家的用水量比4月份少了__________t。
圖2—7—4
例5 小明在實驗室里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體積較大的礦石的密度。(1)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礦石的質量。當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2—7—5所示,礦石的質量是175.6g。
圖2—7—5
(2)因礦石體積較大,放不進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燒杯,按圖2—7-6所示方法進行測量,礦石的體積是 70 cm3.
a.加水到標記 b.取出礦石c將量筒中水倒入
(礦石浸沒水中) (準備補充水) 杯中至標記
圖2—7—6
(3)礦石的密度是2.51×103 kg/m3,從圖a到圖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測量值比真實值 偏小 (選填“偏大”、“偏小”、“不變”)。
(4)實驗中測礦石體積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經常用到,請舉一例: 曹沖稱象等。
點評 等效替代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化復雜為簡單的研究方法,據說,愛迪生發明燈泡后,有人想計算燈泡的容積,不知用了多少個公式,多少張草稿紙,最后還沒有愛迪生測量出來準確,很簡單,在燈泡內灌滿水,量出水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愛迪生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力
的合成、求等效電阻都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密度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知道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
3.使學生初步感知學習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
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難點: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我們周圍有各種物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如:空氣、水、泥土、石頭、鐵、銅等等.每種物質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氣是氣體,水是液體,泥土是軟的,石頭是硬的,金屬有光澤,非金屬無光澤等等.形狀、顏色、軟硬、氣味等這些就是物質的特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性來鑒別物質.下面就請同學們鑒別一下你們桌上擺放的貼有A、B、……字母標簽的是什么物質?根據什么特性鑒別的?
生甲:我們桌上放的這瓶液體是酒精.我是根據它的氣味鑒別的.
生乙:我們桌上放的兩塊金屬,根據它們的顏色及其中一塊的銹跡,可以鑒定一塊是銅,另一塊是鐵.
生丙:我們桌上放的這兩個物體,外面涂有同樣的顏色,無法判斷它們各是什么物質.
師:由此可知,我們鑒別物質,有很多時候,僅靠氣味、顏色、軟硬、形狀等特性是不夠的.那么物質是否還有其它特性呢?請丙同學告訴我,你能否判斷你桌上的兩個物體是不是同種物質?
生丙:肯定不是.因為它們大小形狀完全一樣,可我用手掂了掂它們不一樣重.
師:大小形狀完全一樣,表示什么相同?
生:體積相同.
師:用手掂,你關心的是什么?應該用什么儀器測量?
生:關心的是質量.應用天平進行測量.
[實驗1]
A.將涂有同種顏色、同體積的兩物體放在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上,結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體積的水和酒精倒入質量相等的兩個空燒杯中,然后分別放到天平的兩個盤上,結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師:這兩個實驗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這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丁:兩物體的體積相同,質量不同;水和酒精的體積也相同,但質量不同.
生戊:這說明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是不同的.
師:對.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為此我們引入一個物理量—一密度.
[板書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并不相同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師:現在我們只知道了涂有同種顏色的兩個物體不是同種物質,還不知道它們各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對于同一種物質來說,它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樣的關系.
2.建立概念
(l)學生分組實驗
(每組一個鐵塊或一個木塊,各組的鐵塊、木塊的體積均不相等).
[實驗2]用天平稱出鐵塊或木塊的質量,用刻度尺測出其體積,并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將這些數據填入下表
(2)分析實驗數據(投影片見表1)
表1
師:由以上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體積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不同.
生乙:鐵塊a的體積是鐵塊b的兩倍,鐵塊a的質量就是鐵塊b的兩倍;鐵塊c的體積是鐵塊b的4倍,鐵塊c的質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塊a的體積是木塊b的兩倍,木塊a的質量就是木塊b的兩倍;木塊c的體積是木塊b的四倍,木塊c的質量就是木塊b的四倍.
生丁:對鐵塊,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對木塊,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也是個定值.只是這兩個比值不相等.
師:很好.這就表示,對于同種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即它的質量和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對不同物質,這個比值不同.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物理學中就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密度.
(3)建立概念
[板書2]2.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3.密度的公式
師: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的.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體積的單位是米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書3]4.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師:在一般物理實驗中,由于所用物質不多,因此質量的單位常用克,體積的單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單位就是克/厘米3.”
[板書4]常用單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第84頁,我們一起來看一些物質的密度表.
師:銅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義?用克/厘米3作單位,其數值多大?
生甲:銅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這表示體積是1米3的銅其質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單位,它的數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師:鐵的密度是多少?銅比鐵的密度大,這說明什么?
生乙:鐵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銅的密度比鐵大,說明1米3體積的銅的質量比1米3體積鐵的質量大.
師: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氣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氣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師: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它.另外還請同學們注意看,在氣體的密度表旁邊有個條件—0℃,在標準大氣壓下.其實不僅是氣體,固體和液體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由科學家經過嚴格準確的實驗測出的.
師:現在,我們再看密度表,比較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哪種較大?哪種較小?
生丁:固體的密度都較大;氣體的密度都比較小.
師:是否所有的物質都是這樣呢?你們查查看,固體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還是小?再查查看,水銀的密度是多大?水銀是固體還是液體?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銀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銀是液體.可它的密度卻比一些固體的密度還要大.
師;所以說固體的密度較大,只是對一般物體而言.好,若有一種金屬,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屬?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這種金屬是鋁.
師:所以,利用密度還可以鑒別物質.
3.實驗與討論
師:(拿一個戒指或螺母)請同學們想想,怎樣鑒定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測哪些量?各用什么儀器?
生:可以測密度來鑒別,這需要測質量,用天平測;還要測體積,用量筒來測;將數據帶入密度公式進行汁算.
師:下面我們分成4個大組,每個組完成下面一個實驗內容.
(1)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內容用投影映出)
[實驗3]用天平、量筒來測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鋁塊、小鋁塊的密度;
C.同體積的鐵和銅的密度;
D.涂色的兩種物質的密度,鑒定它們是什么物質.
(以上實驗兩人一個小組,六個小組完成一個實驗內容,四個實驗內容并進).
(2)實驗記錄
(見表2用投影片,請同學回答,教師填寫).
表2
(3)思考與討論
師:由以上實驗結果,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板書5]實驗與討論:
A.對同種物質,物質的密度ρ與質量m、體積V的關系.
B.不同物質,密度ρ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生甲:對同種物質,它的體積變化時,質量也變化,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即m與V的比值不變,也就是密度不變.這說明,同種物質,密度ρ是相同的,ρ與m、V都無關.
生乙:不同的物質,密度ρ也不同.這說明: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
師: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這說明: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
[板書6]5.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種物質,密度相同.
師:我們再來看第三個討論題.既然對同種物質,ρ與m、V都無關,那種這個密度公式還有什么意義呢?
生丙:用它可以計算未知物質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計算式.
[板書7](寫在板書1,密度公式的右邊):計算式.
4.鞏固練習
(投影片)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大鋁塊的質量是4千克,小鋁塊的質量是1千克,則大鋁塊的密度是小鋁塊密度的4倍
B.物質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來的一半
生:(略)
5.本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過實驗和討論,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呢?這是我們后面學習要討論的問題.
6.布置作業
密度教案 篇8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cm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cm3和24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教師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答:由密度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 :章后習題2、3。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9
第四節實驗: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10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11
(作者:曹廣鍵)
教學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會用量筒測液體的體積和固體的體積.
2.會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教學難點
讀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師用:投影儀、量筒、量杯.
學生用:量筒、盛有鹽水的燒杯、盛有清水的燒杯、細長石塊、細線一根、托盤天平、法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重要特性.書中84頁給出了20多種常見的不同狀態物質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實驗的方法測定出來的.在學習了密度知識的基礎上,我們來學習測定固體和液體密度的方法.
板書課題: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提問:1.什么叫物質的密度?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測出某一種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物質的哪些量?(結合測定石塊密度和鹽水的密度加以說明)
設疑:用什么儀器來測定鹽水的體積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的體積呢?
解疑: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們都是測液體體積的儀器.
板書:1.量筒和量杯
用途:測液體的體積.
教師利用投影片,介紹量筒和量杯刻度線的區別.量筒的內徑粗細均勻,簡身上刻度線間的距離是均勻的.量杯的內徑粗細不均勻,且上粗下細,所以,杯身上刻度線越靠近杯口間距越小.
學生分組利用實驗桌上的量筒進行觀察:
(l)量筒上刻度的單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說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過最大刻度),觀察水面是凹形的還是凸形的.(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明確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
板書:使用:(1)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以凹形底部為準.
(2)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面相平.
教師利用投影片,讓學生進行讀數練習.(讀三四個值即可)
板書:形狀不規則的固體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學生看書P83的圖7—7.要讓學生說出圖中Vl,V2,V各是誰的體積.
板書:2.學生實驗,測石塊的密度和鹽水的密度.
實驗前,教師應強調三點:
(1)實驗要按書中設計的步驟進行.
(2)使用天平前應先對天平進行調節.
(3)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1和表2中.
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檢查并指導學生實驗、重點檢查以下幾方面;
(1)能否正確地,規范地使用托盤天平.
(2)能否正確地使用量筒.注意糾正讀值時的錯誤.
(3)能否正確地選擇數據表中的數值,計算出石塊的密度和鹽水的密度.
學生實驗完畢,請實驗做得較好的兩個組匯報實驗數據.教師將數據填入黑板上事先畫好的表播內.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1)兩個實驗小組,在實驗時測出的石塊的質量、體積雖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這恰好能說明什么問題?
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學想出了測鹽水密度的另一種方法:先用量筒測出一定體積的鹽水、再將鹽水倒入燒杯中稱出其質量,最后就可以算出鹽水的密度.請你從實驗時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實驗誤差大小這兩個方面,將這位同學的做法與我們實驗的做法進行對比,看看我們的做法有何優點?(可少用一個燒杯,誤差小)
(3)討論書中P83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課學小結:
(二)布置作業
自制一個量筒,制作方法見書P88.
【評析】
在這個實驗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今后做有關液體方面的實驗和化學實驗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相關資源 加到收藏夾 添加相關資源
密度教案 篇12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知道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
3.使學生初步感知學習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
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難點: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我們周圍有各種物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如:空氣、水、泥土、石頭、鐵、銅等等.每種物質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氣是氣體,水是液體,泥土是軟的,石頭是硬的,金屬有光澤,非金屬無光澤等等.形狀、顏色、軟硬、氣味等這些就是物質的特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性來鑒別物質.下面就請同學們鑒別一下你們桌上擺放的貼有A、B、……字母標簽的是什么物質?根據什么特性鑒別的?
生甲:我們桌上放的這瓶液體是酒精.我是根據它的氣味鑒別的.
生乙:我們桌上放的兩塊金屬,根據它們的顏色及其中一塊的銹跡,可以鑒定一塊是銅,另一塊是鐵.
生丙:我們桌上放的這兩個物體,外面涂有同樣的顏色,無法判斷它們各是什么物質.
師:由此可知,我們鑒別物質,有很多時候,僅靠氣味、顏色、軟硬、形狀等特性是不夠的.那么物質是否還有其它特性呢?請丙同學告訴我,你能否判斷你桌上的兩個物體是不是同種物質?
生丙:肯定不是.因為它們大小形狀完全一樣,可我用手掂了掂它們不一樣重.
師:大小形狀完全一樣,表示什么相同?
生:體積相同.
師:用手掂,你關心的是什么?應該用什么儀器測量?
生:關心的是質量.應用天平進行測量.
[實驗1]
A.將涂有同種顏色、同體積的兩物體放在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上,結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體積的水和酒精倒入質量相等的兩個空燒杯中,然后分別放到天平的兩個盤上,結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師:這兩個實驗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這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丁:兩物體的體積相同,質量不同;水和酒精的體積也相同,但質量不同.
生戊:這說明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是不同的.
師:對.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為此我們引入一個物理量—一密度.
[板書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并不相同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師:現在我們只知道了涂有同種顏色的兩個物體不是同種物質,還不知道它們各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對于同一種物質來說,它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樣的關系.
2.建立概念
(l)學生分組實驗
(每組一個鐵塊或一個木塊,各組的鐵塊、木塊的體積均不相等).
[實驗2]用天平稱出鐵塊或木塊的質量,用刻度尺測出其體積,并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將這些數據填入下表
(2)分析實驗數據(投影片見表1)
表1
師:由以上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體積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不同.
生乙:鐵塊a的體積是鐵塊b的兩倍,鐵塊a的質量就是鐵塊b的兩倍;鐵塊c的體積是鐵塊b的4倍,鐵塊c的質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塊a的體積是木塊b的兩倍,木塊a的質量就是木塊b的兩倍;木塊c的體積是木塊b的四倍,木塊c的質量就是木塊b的四倍.
生丁:對鐵塊,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對木塊,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也是個定值.只是這兩個比值不相等.
師:很好.這就表示,對于同種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即它的質量和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對不同物質,這個比值不同.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物理學中就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密度.
(3)建立概念
[板書2]2.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3.密度的公式
師: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的.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體積的單位是米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書3]4.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師:在一般物理實驗中,由于所用物質不多,因此質量的單位常用克,體積的單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單位就是克/厘米3.”
[板書4]常用單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第84頁,我們一起來看一些物質的密度表.
師:銅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義?用克/厘米3作單位,其數值多大?
生甲:銅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這表示體積是1米3的銅其質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單位,它的數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師:鐵的密度是多少?銅比鐵的密度大,這說明什么?
生乙:鐵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銅的密度比鐵大,說明1米3體積的銅的質量比1米3體積鐵的質量大.
師: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氣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氣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師: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它.另外還請同學們注意看,在氣體的密度表旁邊有個條件—0℃,在標準大氣壓下.其實不僅是氣體,固體和液體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由科學家經過嚴格準確的實驗測出的.
師:現在,我們再看密度表,比較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哪種較大?哪種較小?
生丁:固體的密度都較大;氣體的密度都比較小.
師:是否所有的物質都是這樣呢?你們查查看,固體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還是小?再查查看,水銀的密度是多大?水銀是固體還是液體?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銀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銀是液體.可它的密度卻比一些固體的密度還要大.
師;所以說固體的密度較大,只是對一般物體而言.好,若有一種金屬,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屬?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這種金屬是鋁.
師:所以,利用密度還可以鑒別物質.
3.實驗與討論
師:(拿一個戒指或螺母)請同學們想想,怎樣鑒定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測哪些量?各用什么儀器?
生:可以測密度來鑒別,這需要測質量,用天平測;還要測體積,用量筒來測;將數據帶入密度公式進行汁算.
師:下面我們分成4個大組,每個組完成下面一個實驗內容.
(1)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內容用投影映出)
[實驗3]用天平、量筒來測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鋁塊、小鋁塊的密度;
C.同體積的鐵和銅的密度;
D.涂色的兩種物質的密度,鑒定它們是什么物質.
(以上實驗兩人一個小組,六個小組完成一個實驗內容,四個實驗內容并進).
(2)實驗記錄
(見表2用投影片,請同學回答,教師填寫).
表2
(3)思考與討論
師:由以上實驗結果,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板書5]實驗與討論:
A.對同種物質,物質的密度ρ與質量m、體積V的關系.
B.不同物質,密度ρ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生甲:對同種物質,它的體積變化時,質量也變化,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即m與V的比值不變,也就是密度不變.這說明,同種物質,密度ρ是相同的,ρ與m、V都無關.
生乙:不同的物質,密度ρ也不同.這說明: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
師: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這說明: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
[板書6]5.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種物質,密度相同.
師:我們再來看第三個討論題.既然對同種物質,ρ與m、V都無關,那種這個密度公式還有什么意義呢?
生丙:用它可以計算未知物質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計算式.
[板書7](寫在板書1,密度公式的右邊):計算式.
4.鞏固練習
(投影片)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大鋁塊的質量是4千克,小鋁塊的質量是1千克,則大鋁塊的密度是小鋁塊密度的4倍
B.物質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來的一半
生:(略)
5.本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過實驗和討論,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呢?這是我們后面學習要討論的問題.
6.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