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案示例(精選4篇)
密度教案示例 篇1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cm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cm3和24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教師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答:由密度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 :章后習題2、3。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示例 篇2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cm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cm3和24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教師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答:由密度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 :章后習題2、3。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示例 篇3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示例 篇4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學 高康寧)
(一)教學目的
1.較熟練地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
2.學會用量筒(或量杯)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
學生實驗用具: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玻璃杯、水、鹽水、細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小石塊和1杯鹽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稱出石塊與鹽水的質量,但用刻度尺卻無法測出它的體積.本實驗我們學習用量筒測它們的體積.
(板書:四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的“器材”將桌上用具對照檢查.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量筒和量杯實物,介紹量筒和量杯.
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師說明,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7—6、圖7—7.說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時怎樣放?怎樣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平穩;(2)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或杯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學生分組實驗:測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教師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課前已畫在作業 本上的表中.教師請一學生將他的測量結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數據是否合理,糾正發生的錯誤.
4.學生分組實驗:測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教師指出:(1)該實驗測鹽水質量的方法與本章第二節測液體質量的方法不一樣,采用該實驗方法測液體的質量,在測體積時沒有殘留的液體在杯內,能減小測量的誤差.(2)為了計算方便,鹽水的體積盡量取整數.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填在作業 本上的實驗表格中.教師請一學生將測量結果填入小黑板表2內.
師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數據是否合理,及時糾正錯誤.
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
5.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三、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小實驗:“自制量筒”’.
注:文中課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