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訓練
四、閱讀張抗抗〈感悟珍珠港〉(有刪節)回答問題。 坐渡船過海,到水上去祭奠喪生于珍珠港事變的美國將士。那座潔白的亞利山那紀念堂,漂浮在碧藍的海中央,像一艘剛剛升上水面的白色潛艇。 60年過去,海風早已吹散了炸彈的硝煙,來而復去的波浪撲滅了熊熊戰火,燃燒的海水早已恢復了平靜。唯有沉默的憑吊者,能聽見自己嘭嘭的心跳。 從白色紀念堂開敞的窗口中望去,猶如置身于羅馬競技場的看臺,俯瞰著一場遙遠的水上戰爭——眼前灰藍色的海水中,隱隱地浮現出當年“亞利山那”號戰艦的全部輪廓。它龐大的身軀,靜臥于紀念堂底部的海水中,像一頭巨獸殘留的骨骸。從一側海面的船尾部,露出戰艦銹跡斑斑的圓形炮塔,如一口深井,扎入海底的礁石;當年戰艦的旗桿基座依舊矗立,緊*著紀念堂白色的墻體,在拆毀后重建又修復的旗桿上,飄揚著美國國旗。另一側海面便是船頭的方向,巨大的平臺陷于水下一米左右深處,朽蝕的甲板、艙蓋在海水中清晰可辨,延伸至前方百余米,只是它們從此永遠停泊在這片海域了。60年前的威風與恥辱,在銹鐵殘骸的縫隙中一波一波地蕩漾開去。 清澈的海水中,五色斑斕的熱帶游魚,成群結隊悠悠然掠過。它們是“亞利山那”號沉艦最忠實的陪伴者。但它們會對“亞利山那”號說出并不悅耳的實話么——在這個從未獲得真正和平的世界上,“亞利山那”號如果健在,在后來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烽煙里,會遭遇什么樣的命運?它若不是被炸沉,在另一次海戰中,定會奉命去攻擊別的戰艦,那么,將是哪一艘無辜的船只,成為大西洋印度洋或是地中海上另一座水上廢墟兼紀念堂? 悄然地,從灰藍色的海面上,升起一滴琥珀色的氣泡,浮在水上然后迅速地洇滲開去,一圈寶藍一圈紫紅再一圈橙黃,像是從海底冒出一朵碩大的熱帶花卉。那色彩繼續變幻擴展著,在波浪中漂蕩,最外圍的一圈已漸漸泛白,如一只巨大的傘狀水母,令人驚絕。 朋友告訴我,那是油星。從沉在海底的“亞利山那”號油庫里滲漏出來的汽油。1941年那個清晨“亞利山那”號戰艦被擊沉之前,剛剛加滿了油。幾十年中,在強大的海水壓力下,船內的油星從銹蝕的鋼板中一滴一滴擠出來,如今已滲漏了整整60年。按照油庫儲存的油量計算,還將滲漏100年之久。由于沉艦每日冒出的油星并未對周圍海域構成污染的威脅,戰事紀念委員會不打算對海底的油庫進行封閉處理,任由那油星隔三岔五源源不斷地浮到海面上,營造出逼真的環境氣氛,成為美國“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無言的活教材。 凝神注目,只見周邊的海域,竟然無聲無息地連續冒出了一串氣泡。繼而,紅黃赤紫交織翻滾,將海水染得一片繽紛,像是一幅動態的現代繪畫,變換著時而悲壯時而荒誕,時而詭秘時而調侃的面孔。 有人低聲耳語說,那是殉難者的鮮血,至今還在流淌。忽然就冷冷地顫栗。那油珠子在海水中一圈圈化開去,作著猙獰的鬼臉,一張一弛的,分明是海底的艙中有人尚在呼吸,那是呼吸形成的氣泡。除了呼吸還會有什么,能如此持續不斷地傳遞出生命的氣息呢?那一刻“亞利山那”號猛然就活了過來,或許從來就沒有死過。不死是因為不甘,不甘是由于許多未解的疑問,在后來的幾十年間,吐出了一個一個叩問的氣泡。 在那次席卷全球的大戰中,究竟誰是最后真正的贏家呢? 世上的許多事情,都帶有自殺性質,所謂弄巧成拙,結果當然事與愿違。日本軍方偷襲珍珠港的如意算盤,原是為了摧毀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使美軍再無足夠的軍事力量干涉日本的侵略計劃,可讓日本得以喘息并獲得戰爭決定性的勝利。但利令智昏的戰爭狂人卻沒有想到,正是由于偷襲珍珠港給美軍帶來的重創與恥辱,激起了美國人民的憤怒,使得本來對參戰與否舉棋不定的美國人,迅速達成了對法西斯宣戰的共識,閃電般出手還擊,從而形成了反戰的世界聯盟。日軍在珍珠港偷襲的得逞與成功,恰恰成為日本國最后慘敗的關鍵性轉折。 然而惱羞成怒的美國人,竟也身不由己地循著這一反定律,在廣島扔下原子彈,以最瘋狂的復仇愿望,制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悲劇,而遭到全世界的譴責。(正如曾深受德國納粹殘害的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國后,轉而迫害巴勒斯坦人那樣,)正義和非正義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自衛的武器也會變成侵犯的屠刀,以暴易暴是一根危機四伏的鋼索,暴力一旦過度,立即走向除暴初衷的反面。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正義或是非正義的戰爭,都是以流血為代價的。 人類啊,若是繼續濫用戰爭,你終將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作為一艘注滿了油而后沉入黑暗的戰艦,滿艙能源已成為另一種動力,那是留給后人的百年警示——珍珠港。1. 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1) 憑吊: (2) 利令智昏: (3) 以暴易暴: (4) 慘烈: 2. 在文中,作者借熱帶游魚對“亞利山那號”說的實話,其深層含義是什么? 3.美國戰爭紀念委員會不對海底油庫作封閉處理的理由是什么? 4.文章結尾所說的“另一種動力”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5. 作者對戰爭問題的議論,給我們怎樣的警示? 6.讀完全文,就珍珠港事件以及“誰是最后真正的贏家”問題,談談你有什么新的感悟或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