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訓練
附:老兵安在郭松民湛藍的大海,金黃的沙灘,在法蘭西6月的晨風中,一隊身著軍服的耄耋老人蹣跚著走來。清朗的陽光照在他們臉上,他們胸前勛章熠熠生輝。軍樂隊奏響了迎賓曲,禮炮轟嗚,年輕的軍官和士兵們莊嚴地抬起右臂-老人們知道這是在向他們致敬!女王站起來了,總統站起來了,總理、首相和部長們站起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性別的民眾也站起來了,并且用不同的語言歡呼-老人們知道這是在向他們致敬!這是在諾曼底-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這里登陸的老兵。他們的很多戰友長眠在這里,他們自己也曾經準備把血灑在海灘上。今天他們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為了接受歡呼,享受榮耀。希拉克總統在一個禮賓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們授予了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然后致辭說,法國和歐洲對他們永遠感激!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紀念儀式后引用父親當年的一句話形容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老兵們可以放心了,他們不僅沒有被遺忘,在這一刻還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諾曼底的慶典也吸引了萬里之外的中國人的目光,有的媒體開始尋找參加過登陸作戰的中國人。這條消息讓我的心里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感覺:在諾曼底戰斗過的中國人固然值得給予最大的關注,但那些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和日寇拼過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應該受到我們同樣的關注呢?那些在盧溝橋、平型關、臺兒莊以及在八年漫長的戰爭中,所有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浴血奮戰過的老兵,他們都在哪里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選一個適當的日子,比如“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或者“九一八事變紀念日”,讓他們胸前掛滿勛章接受我們的歡呼和敬意,然后莊嚴地告訴他們:中國和亞洲對他們永遠感激?但,這個想法對中國的老兵們可能太奢侈了。實際上,有些中國老兵的故事聽起來讓人辛酸。不久前,經歷了盧溝橋事變的老兵付錫慶老人去世了。當年他是張自忠將軍麾下的一名機槍手,在北京南苑和日本鬼子進行過肉搏,并因此失去了一條腿。后來作為天津的一名清潔工度過了自己的余生;另一位同樣經歷盧溝橋事變的老兵楊云峰,甚至只能乞討為生;去年我還巧遇了一位參加過抗戰和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對抗戰和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沒有任何紀念活動無論如何也不理解,言及那些犧牲的老戰友,他止不住老淚縱橫……我們是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嗎?好像不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正是我們的格言嗎?但我們的感恩似乎從來都是朝著上方的:市長擠了一回公交車,我們會感恩;無端坐了冤獄又被平反,我們會感恩;老板欠的薪金終于發下來了,我們會感恩。但對那此為了國家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獻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們為什么不感恩呢?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會有未來的。老兵們已經不多了,而且還在不停地凋零。抗戰爆發時20歲的老兵,今年就應該是87歲的高齡了;抗戰勝利時20歲的老兵,今年就應該是79歲的高齡了。一位接受了“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的美國老霍斯勒說:“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我希望我們也能看到一個隆重的慶典,能夠聽到有人對他們說“我們永遠感激”,能夠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后,聽到他們欣慰地說:“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們錯過了這個時刻,我們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