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訓練
不能忘記的過去--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一隊又一隊的美國與英國士兵冒著槍林彈雨向前方的碉堡沖去,一個接著一個的戰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吶喊著向前奔跑,片刻,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灘…… 六十年前,蘇聯,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輛又一輛的卡車載著剛從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軍官在車上喊著:“我們不需要活著的逃兵!”話音剛落,就有一枚彈片擊穿他的頭顱。新兵們被趕下車,有的人拿到槍支,有的人則只拿著子彈,擴音器里不斷地重復一句話:“沒有拿到槍的,跟在有槍的后面,有槍的同志犧牲了,沒有槍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槍,繼續沖鋒……” 六十年前,中國,東北,某個村莊,晚上,一名光著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掛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的帶子,轉過身對著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幾歲的小伙子,也有頭發斑白的老者,他們同樣背著大刀。那中年人說:“都沒讓家里人知道吧?”眾人都沉默不語,中年人把手一揮,“那走吧。”半個時辰后,日軍基地里慘叫聲、槍炮聲和金屬碰撞的聲音接連不斷,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憤的色彩,隨著刀的揮動不停地閃耀。隨著最后一聲槍響,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戰爭,除了死亡和毀滅,什么都不能帶給我們。戰爭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留下了英雄,為了正義與和平而獻身的英雄,我們無法忘記,忘記戰爭,忘記死亡與毀滅,更不能、不應忘記戰爭中的英雄們,是他們結束了戰爭,停止了毀滅,用他們的死亡,代替了別人的死亡。 戰爭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紀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當年在此浴血奮戰的老兵,穿上了掛滿勛章的軍裝,走在路上,人們向他們喝彩,為他們歡呼,同時他們也發現,老兵們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羅斯,莫斯科紅場,這里是慶祝,或許應該說紀念二戰勝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場所,來自全世界的英雄們,受到各國領導人尊敬、贊頌。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東北,某個小鎮,一個班的學生,在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座紀念碑下,老人講述了當年自己殺敵、幸存、逃脫的經歷,依然是激動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熱血沸騰的歌:“大刀向敵人頭上砍去……”學生們流淚了…… 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 【簡評】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為材料的作文在這次閱卷中數見不鮮,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間攥取閱卷老師的眼光,其特點在于它新穎的電影蒙太奇手法和緊湊的對比結構。 文章前后呼應,首尾圓合,語言優雅凝練而富有跳躍感,歐亞兩大戰場匯于一處,前后六十年歷史相聚瞬間,圍繞“紀念”這一主題鋪陳開去,給讀者帶來一股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練的文字駕馭能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亦展露無遺。考場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實屬難能可貴。 (點評教師 李小徐) 紀念 歷史的點點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灘上的沙石貝殼,我們悄悄地走過,貪婪地看著這些晶瑩珍貴的財富,時而拾起一兩顆打動心靈的貝殼,懷著一份愛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紀念。 沙灘上有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猶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戰被逼迫得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時候,猶太人們仍抱著復興的希望,他們從不放棄,從不妥協,他們堅守信念,傳遞勇氣,因為他們有一個信念———來自于哭墻。那堵飽經歷史滄桑的哭墻,記錄著民族的苦難與過去,光榮與夢想。每一個猶太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來到哭墻下,紀念自己的前人,正是這份紀念的心情,讓這個民族保存著自信、堅韌,讓他們再一次在地平線上高高站立。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居里夫人對民族的懷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貧,在年少求學之時已離開祖國。在科學領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終于在金屬中提煉出“釙”這種放射性元素。她知道這元素將帶給她數不盡的榮譽,而她,這位感恩的科學家,立即想到以“po”來命名這元素,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或許正是這份時刻惦記著祖國的心情,讓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著。之后,她又提煉出“鐳”,并成為少數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沙灘上有一顆感恩的貝殼,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異地求學時曾經失落無助,就在這時,有一位陌生的同學送給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勵她振作起來。三毛的心靈十分感動,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寫到:“草會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紀念這位不知去向的同學。我只有把這份幫助人的心,這份感恩的心傳遞開去,去幫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動做到了,她用細膩的文字和真摯的感情,感動和滋潤著讀者們的心靈,這便是她的紀念方式。 有人從黃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樣板,來紀念創造燦爛華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羈旅在外,仍隨身帶著泥土,紀念自己的祖國;而我們,在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總會帶著思念,去紀念為我們幸福獻出生命的烈士們。懷著一份感恩,懷著一份信念,我在沙灘上拾取幾顆貝殼,珍藏在身,紀念歷史,心中已準備好,創造未來。 【簡評】 此文可以說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為考場作文,作者能根據話題提示,準確、深刻地把握題意。選擇“紀念”猶如拾起“沙灘上一顆顆貝殼”為組織材料的線索,串起作者精選的三個事例。三個事例,展現了紀念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各種真切的回響。 文章敘事析理放得開、收得攏,將多種紀念方式及動機、意義,縫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心突出,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功底是扎實的。語言上,文字意蘊深刻,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看問題。 (點評教師 李新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