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訓練
五、閱讀文段,回答問題。在柏林[美]奧萊爾1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喀嚓喀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數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劃腳,不加思考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2“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3“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婦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場上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4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1.用“ ”畫出描寫后備役老兵和老婦人外貌的詞語,這些詞語揭示了當時德國人民怎樣的境況?對表現主題有何作用? 2.老婦人多次重復“一,二,三……”的原因是 ,你是從 中看出來的。這也通過老婦人之口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 。3.第3段主要寫老兵的 ,這些話表現了老兵 。4.老兵的話講完后,為何“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樣結尾有何益處? 六、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法國淪陷區。德國軍官把一位被打得皮開肉綻的美國士兵推出來示眾。士兵目光炯炯有神地掠過悲憤又無奈的人群,慢慢舉起凝著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劃出一個“v”字來,眾人轟動。得國軍官震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厥過去。一盆冷水把他澆醒,他又艱難地站起來,突然伸出兩只已無手指的血臂,組成一個更大的“v”字,向藍天伸去。全場一瞬間死一般沉寂,旋即海浪般沸騰。殘暴的得國軍官顫栗了,他沒有想到這個象征勝利的英文字母竟是這般無處不在,無可匹敵。他垂下頭來,看到臺下的民眾都張開了自己的手臂。那個得國軍官在一剎那間突然明白了他半生都未懂的一個道理:即使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也無法砍去這個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1.美國士兵用中指和食指比畫出一個“v”字來,表明什么意義? 2.文中劃線句,寫眾人為什么先“沉寂”后“沸騰”?這寫出了人們怎樣的心情? 3.文中描寫美國士兵兩次用手打出“v”字,在場的敵人和眾人先后有怎樣不同的反應?他這一英雄行為有什么深刻含義? 4.本文表達的中心是什么?給本文擬個恰當的標題。 中心: 標題: 5.結尾那句話闡明了德國軍官突然明白的道理。古近中外闡明同一道理的類似的格言還有許多。請你舉出一、二句來。 參考答案:一.1.電頭 交代通訊名稱,發電時間、地點。表明消息報道及時,材料真實可信。2.第一句。3.從渡江起點和登陸地點可推斷出是中路軍渡江作戰情況。4.(1)本義經手管理,此為經心營造。(2)本義枯草爛木易于摧毀,比喻腐朽勢力很容易被打跨。5.摧枯拉朽 毫無斗志紛紛潰退 萬船齊發 直取(對岸) 突破(敵陣) 占領 進擊 英雄式的戰斗 6.我大軍30萬昨日渡過長江。 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感悟與啟示(略)二.1.相同點:兩文都是新聞報道,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役的勝利。兩文都報道及時,語言簡潔。2.不同點:兩文的作者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課文統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是對中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明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關于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役情況。課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未作報道。課文語言凝練、概括、生動;《我》文語言形象、易懂。三.1.法國西部沿海小城阿羅芒什……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戰役——諾曼底登陸60周年。 2. 今年的活動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 3. 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4. 旨在建立一個以人為本,尊重法律、自由、正義和民主的國際新秩序。(或:希望借此次機會彌合跨大西洋分歧)四.1.(1)對著遺跡、墳墓等懷念古人或舊事。(2)貪圖私利使頭腦發昏,忘掉一切。 (3)用兇暴的代替兇暴的,這里指掌權者變換了,采用戰爭的方式依然不變。 (4)悲慘而劇烈。2.世界并不和平,戰爭頻發不斷,作為戰爭工具的軍艦(亞利山那號)始終難逃出要么去進攻要么被毀滅的戰爭厄運。 3.1油星并未造成海域污染2能營造逼真的環境氣氛,利于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4.它能引發人們對珍珠港事件的反思:反對暴力、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激勵人們行動起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促進世界文明發展,它是留給后人的百年警示,是永遠的動力。5.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正義或非正義戰爭,都是以流血和災難為代價的,人類若是繼續濫用戰爭,將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6.文中對日美雙方“誰是贏家”問題議論精辟。對此只要抒發主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五.1.“頭發灰白”、“身體瘦弱而多病” 年老了還要去打仗,戰爭給人們帶來饑餓、苦難 能揭露戰爭的罪惡。 2.三個兒子死在戰場使她精神失常,反復數就是表現她先后失去的兒子的數目 從老兵的話中 控訴。 3.語言 失去兒子、老伴發瘋的痛苦,被迫“上前線”的無奈,對戰爭強烈的厭惡和痛恨。 4.因為老兵的話引起了人們的深深反思,思考戰爭的罪惡,被戰爭的罪惡所震撼,深深感到戰爭帶來的可怕災難 這樣結尾含蓄、發人深省。六.1.表明他心中對戰爭的最后勝利充滿信心。 2.他的舉動出人意外,來得突然,全場驚呆了,因而“沉寂”;但人們很快領悟,為之感動,激昂的情緒立即海濤般“沸騰”。寫出了人們對德國侵略者無比憤恨、對美國士兵無限崇敬的心情。 3.第一次,敵人“震怒”,人們“轟動”;第二次,敵人嚇得“顫栗”,人們群情“沸騰”,跟他一樣“張開自己的手臂”。這一英雄行為,震怒、打擊了敵人,教育、鼓舞了民眾,這本身更是一種巨大的勝利。 4.勝利的信念是任何暴力所無法扼殺毀滅的,勝利屬于人民,侵略者必然失敗。 “勝利”心中永存,或“勝利”的故事。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