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訓練
賞讀小語:作者通過對比,強調了我們全社會應該關注老兵,尊重老兵,敬仰老兵,感激他們為了祖國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所作出的犧牲。“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會有未來的。”作者在文末痛切地指出不知感恩的嚴重后果,振聾發聵。的確,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必然沒有凝聚力和責任心,也必然沒有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民族怎么會有未來?《在柏林》賞析呂有權美國作家奧萊爾,僅僅用不足400字寫成的小小說《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肉體痛苦和對人民心靈的沉重打擊。其震撼力和沖擊力足以使任何殘酷的戰爭電影遜色,文字的靈魂已經超過了動作的畫面。作者的筆寫出了戰爭的血和淚,其寫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開始的伏筆使讀者迷惘,后來的結局令讀者心頭一震,足以表現出文學的絕妙。文章的開頭就說到“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列火車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為后來提到的戰爭的殘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故事在體弱多病的老婦人的重復的“一,二,三……”中開始,很容易判斷出這個老夫人是個精神上有點問題的人,在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的笑聲中引來了老頭的狠狠的目光,兩個可愛的小姑娘不懂得什么而對老婦人的話語作出了很平常的反應,但是老頭為什么要和這兩的小姑娘計較呢?這為下文作了鋪墊,這使讀者有很思考的空間,在全文中有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在小姑娘再次笑的時候,導出了文章的高潮,可以看出開始老夫人說數的“一,二,三……”原來就是她的三個兒子,老兵的話更加反映了戰爭的危害遍及無數家庭,年輕的人死了,老的繼續打仗,被戰爭的殘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婦人也沒人照顧,但是戰爭還得繼續,老的死了呢?輪到什么人去了?車廂里的靜是人民對戰爭的反思還是對老兵的遭遇的同情?
生命是一種奇跡。茫茫宇宙中,據說只有這個藍色的地球才有,但是戰爭的鐵蹄無情的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在戰爭中人類吶喊了數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好戰者帶著善良的面具呼喚著要統治世界,他們相信絕對的弱肉強食,對上天賦予人們的生命無情的奪走,他們不要血和淚換來的和平,他們只要從戰爭中讓對手屈服。
在讀完這篇小小說后沒人不在強烈要求和平,這已經達到了小小說的目的,這也說明了作家超群智慧的演繹并不比大聲的吶喊和有動作的畫面差! 2005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選讀: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夸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涂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桿,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后的善后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里不斷的反思,不停的紀念,終于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范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群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并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于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并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后,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念的洪波涌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 【簡評】 本文采用議論文的寫法,審題準確,入題快捷。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更需要理性的引導”,立意較高,能針對現實,頗有時代氣息。論據鮮活,材料典型,總分結構,條理清晰;正反對比,論證充分;靈活引用,恰到好處;過渡自然,銜接緊密;結尾照應開頭,首尾圓合。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從國家民族的高度進行論述,雖然口子開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穎、恰當、充實,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頗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分析中肯,論證有力,說理透徹,令人信服。全文展現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較厚的語文功底,雖然文章中有個別句子在表達上還不是很恰當,但瑕不掩瑜。(點評教師曾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