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檢測與評價
(三)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游程卻沒有看到。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1)“不知誰哼起《高山青》”句與文章開頭唱《高山青》相呼應,以歌________,以歌________,首尾呼應,渾然一體。(2)“整個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佛能揉出濃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意思,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4)作者在整個游程并沒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為什么還要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①②③ 綜合題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試問什么叫移步換景?請結合課文具體談談這樣寫的好處。參考答案基礎題1.(1)情調 調虎離山 南腔北調;調解 風調雨順 調嘴學舌(2)系在樹上;關系 系數(3)參天 參數 參加;參差 參錯;人參 參商;(4)行別銀行 行情;樹行子;道行(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領。);穿行 行若無事 2.(1)mǐ(2)mǎngmǎng(3)lan(4)di(5)chuang(6)chan 3.(1)宴蕩(2)粹 頗(3)陰 陰(以前“樹陰”寫作“樹蔭”,現在規定一律寫作“樹陰”)決 4.(1)請剛從遠道來的人吃飯(2)深遠的感情(3)可以稱為(4)正午;中午(5)對等;相稱 5.(1)茸茸 毛毛 濛濛(2)條條 緊緊 (3)漉漉 6.: ‘ ’ 7.頭頂上是高高的蔚藍的天空 8.示例:不到泰山,何以能說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頂,又何以能說到了泰山? 9.(1)對比 感覺(2)比喻 樹軀 樹身 大 高(3)比喻 排列之整肅 聯想 審美價值 10.(一)(1)明鏡 水墨畫 清澈透亮 迷人風光(2)由衷的贊美之情 融情于景 (二)(1)比喻 聲(有聲)靜(無聲)(2)反復 寧靜(3)無聲 此地無聲勝有聲 (三)(1)起 結(2)旅游阿里山(3)好像 不是比喻句,“仿佛”在這里表示想像。(4)①作者旅游阿里山不盡然為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為了欣賞阿里山的美麗風光;②作者在整個旅游中,確實看到了阿里山的風光如畫,并為之陶醉,他的贊美出于肺腑之言;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之美。 綜合題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這種描寫方法叫移步換景。《阿里山紀行》正是采用這種方法來描寫阿里山的風光的。作者以行蹤為線索,“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到“中國臺灣的中部城市”,改乘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曲徑通幽”;“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終于看到了神木”;最后“下山”。從進山到下山,作者邊行,邊看,邊描寫所見風光。這種寫法不僅可把線索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表現了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風貌,給人一種移動感,使讀者從中感受一種動態美、整體美。(完整答出得“優”;分析不夠具體得“良”;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換景和線索得“中”;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換景得“下”。)(由于不看課文,作者行蹤只要大致說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