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自讀理解卷
【自讀目標】1、知識目標:有關新聞的基本常識。
2、理解目標:新聞主體內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結語)與新聞中心的關系。
【試卷內容】
一、整體把握
1、新聞就是及時快速、簡要明了、真實準確地報道社會上最新發生的事件的實用文體。它的主要特點可概括為_______。其中_______是新聞的生命。
2、新聞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發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聞的結構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個部分。
4、《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部分是第___句。《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導語部分是第___句。
5、第一則新聞主體部分具體介紹了三路軍渡江情況,它們分別是____軍、____軍、____軍;各層的起始語句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分句)
6、第二則新聞主體部分詳細介紹了我軍解放南陽的背景,這些文字是_____。
7、簡單分析題(前兩小題任選其一,后兩小題任選其一):
⑴ 以本文的任一則新聞為例,說明新聞的三大特點之一。
⑵ 以兩則新聞的任一段敘述文字為例,介紹新聞寫作必須注意的六個要素。
⑶ 本文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澤東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一位指揮若定的軍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氣勢,你從兩則文章的哪些內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以某一則為例 。)
⑷ 第一則新聞主體部分介紹的東西兩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為什么作者先介紹西路軍?
二、片段閱讀理解
(一)
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三十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個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a)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b)江陰要塞,(c)長江。我軍前鋒,業已(d)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
1、a、b、c、d處應填入的詞語依次是( )、( )、( )、( )。
2、東面防線”指的是哪一段防線?“同日同時”指的是哪一時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含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與哪句相照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