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章結構
第3、4課時: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