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