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教案2
三、活動評價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在內容上,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和發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積極而豐富的詩情,進而引發學生對世界、對生活的詩意體驗;在評價方式上,讓學生多做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小組評價)。此外,教師要參與評價,并需注意以下幾點:1.做好階段性評價。三項活動及寫作可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結束后應及時予以評價,甚至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如果等到活動全部結束再來評價,就有可能失之于籠統,不利于及時糾偏導正。當然,全部活動結束后還應該有總結性評價。2.在加強過程評價的同時,“學習結果”應成為本次活動評價的重要指標。如對“編一輯‘自然日志’”活動的評價,要關注“自然日志”的編輯質量和交流的效果;對“譜一支‘春天的贊歌’”活動的評價,要關注詩、文的表達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體驗和深入的思考;對“創作一幅‘詩畫’”活動的評價,要看學生選詩、選畫的貼切性和創作的水平。3.對活動評價時,要特別關注那些基礎較差但在活動中積極參與的學生,要善于發掘、發現這些同學的優長和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四、參考資料(一)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夏滿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處露秋寒霜降,(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二)二十四節氣釋義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節氣的名稱便已說明這段時間的氣象條件及萬物之變化。現簡述如下:夏至、冬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稱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代又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此兩天晝、夜相等,古時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在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一分兩半,因此也有據此來解釋春分和秋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劃分季節的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之開始,自立春到立夏為春;立夏到立秋為夏;立秋到立冬為秋;立冬到立春為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故此四個節氣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驚蟄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鉆到土里冬眠過冬叫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鉆出土來活動,古時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清潔明凈的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谷雨降雨明顯增加,雨水促使谷類作物之生長發育,古代稱為雨生百谷。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未有成熟,故稱小滿。芒種芒指有芒作物,種是種子。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小暑、大暑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最熱之季節。小暑是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處暑處是終止、躲藏之意。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躲藏”。白露處暑后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霜降氣候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氣冷,開始下雪,小雪時,始下雪。大雪時,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積雪。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氣候開始寒冷,稱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稱之為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