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
(1)如果抽象地說現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到是指哪些動物。
現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贍蛛”,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人們非常熟悉。“青
蛙”和“贍殊”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氣候一樣,因為它們
屬同一個家族。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線驚人的互補性,這不是能有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
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
(3)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也不是無稽之談。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雖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歷史上畢竟發生過。作者在這里也正是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4)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
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凈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雜
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
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
石變為碳的,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
3.默讀課文,揣摩這兩篇短文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并把自
己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摘錄下來。
五、總結課文
提問:這兩篇短文說明了一個什么共同的問題?
思考討論,教師點撥:這表明每一科學的新發現都會引起新的思考,引發新的科學
思維,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這就是作者在《恐龍無處不有》開
頭提出的觀點。
六、知識遷移
以自己熟悉的一種植物(比如“小草”、“玫瑰”……)為題,訓練多角度立意。
七、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肖建紅)
教學設計()
1.通過自讀課文,了解不同領域里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互為論據,并且從中
得出新結論的科學現象。
2.通過導讀了解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假設、推理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
思維方法。
3.理解課文在組織材料上所體現出的嚴密的邏輯性。
兩課時。
兩篇課文各用一課時。
第一課時
恐龍無處不有
一、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提示”
2.朗讀課文。
這兩篇短文都與恐龍謎案有關,但兩篇文章的中心內容、說明對象是否都是恐龍
呢?先請同學們朗讀第一篇短文。讀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遺骸( )蟾( )蜍( )褶( )皺( 鳥臀目 兩棲( )
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導引:
討論一:這篇文章主要說明~個什么問題?下列哪個可以作為答案?
1.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2.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龍化石為什么會在南極被發現?
4.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5.南極恐龍化石發現,為支持地殼“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討論時要注意不要把閱讀簡單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首先讓同學們
各抒己見,然后歸納出幾種有代表性的說法作為答案的備選項進行比較。)
提示:課文主要寫由南極恐龍化石引起的思考,為地質學的“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
強有力的佐證。由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