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
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也許是導致所有包括恐龍在內的
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3.文章是怎樣引出“火山說”的?找出有關段落并朗讀。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
那么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4.“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科學家們是怎樣驗
證的?從文章中找出所列舉的證據。
(1)文章為什么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
提示:分別用來引為證據和佐證。
證據一:“斯石英”的化學、物理性質。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壓的狀態下變成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狀態下經歷
數百萬年的反彈,又會恢復為沙子。在實驗室里,用攝氏850度的高溫把“斯石英’咖熱
30分鐘,會變為普通的沙子。
佐證:“金剛石”的形成與斯石英相類似。傭人們較為熟悉的“金剛石”進行類比,使
一般人明白這個道理。)
推斷: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
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2)為什么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例子?
證據二: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
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與恐龍滅絕的歷史相同,
研究者從里面檢測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證明這里有“被壓扁的砂子”。
推斷:6500萬年前地球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
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造成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
球表面,導致地球生物滅絕。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不可能發生過火山。
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比較閱讀
(1)與短文《恐龍無處不有》相比,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
處?
提示: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不同之處
是,第一篇短文由一個問題5;出另一個問題;第二篇短文是提出兩個假設,通過論證否
定了其中的一個。
(2)兩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處?
提示:都體現出多角度、跨學科地思考、分析問題的思維特征。
《恐龍無處不有》:恐龍——板塊理論生物學——地質學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龍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四、語言學習
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
自的作用。
(1)青蛙和錯煉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提示:舉人們熟知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贍殊”為例,說明同屬~個家族的恐龍和蛙
類一樣,是不適應南極氣候的。括號中的文字起類比說明的作用。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
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提示:用一句半開玩笑的話說明天文學研究的意義。括號中的文字起強調說明的作
用。
(4)即非常純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