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斷 迥(jiǒng )然 啁啾 (zhōujiū) 喈喈( jiējiē )
翌( yì )日 毋寧(wúnìng ) 門樞(shū ) 鉸鏈(jiǎoliàn )
嗣后(sì) 闡(chǎn)釋 臆度(duó) 寬宥(yòu )
篤(dǔ)信 窒(zhì)息 幢(zhuàng)
形近字
乏(fá):貧乏 疲乏 泛(fàn):空泛 泛濫
詞語解釋
穎慧:聰明(多指少年)
生性:從小養成的性格、習慣
聊以自娛:姑且用來自尋樂趣
臆斷: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
驅使:指推動
見識:指接觸事物,擴大見聞
門樞:門上的轉軸
茫昧:模糊不清
閱歷:指由經歷得來的知識
嗣后:以后
知悉:知道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闡釋:闡述并解釋
故此:因此,所以
聲言:公開地用語言或文字表示
臆度:臆測,主觀地推測
文學常識: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早年入修道院學哲學和宗教。1581年入比薩大學學醫。歷任比薩大學、帕多瓦大學教授。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是近代實驗科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之一。通過實驗,推翻了向來奉為權威的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建立了落體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體運動規律,并確定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因而被認為是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也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學上的重要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說。1632年發表《關于兩種世界體系對話》,反對特勒密的地心體系,支持和發展了地動說,次年遭到羅馬教廷異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此后他完成了《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他主張:自然之書以數學特征寫成。強調只有可歸結為數量特征的物理屬性,如大小、形狀、重量、速度等的客觀存在,卻否認色、香、味等物質屬性的客觀性。1980年羅馬教廷宣布消除對伽利略的審判。
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作為杰出的科學家的伽利略坦陳“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這本身就顯得新穎精辟,有著相當的吸引力。
(二)結構分析
第一段: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一個重要發現的根據是“長期的經驗”,可見有大量事實可作佐證。
第二段:詳細敘說了“從前有一個人”知識愈益增多卻又愈感無知的過程。
第三段:開頭一句承前啟后。交代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第二段,全段文字,一次次寫他知識的增加,一次次轉折開去寫他愈感自己的無知,緊緊扣住開頭一段所寫的“發現”,具有強烈的論證效果。
2、重點語句點撥
(1)“故此,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應該受到寬宥的”,這句話涉及到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拔也荒軠蚀_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識豐富的反映,他一定是運用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從多方面對彗星的成因進行探討,但發現一切解釋都不能盡如人意,從而感慨自己的無知。作者認為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形成之因“應當受到寬宥”,顯示了他的坦然,不以無知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