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c、不但 而且 不論 都 d、不僅 并且 然而 卻
二、課內語段閱讀
閱讀課文第二節、第三節,回答問題。
1.這兩節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文中第二小節中的事實論據。
①本段中寫了哪些樂音?講到了哪些發聲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的“這個人”知道的發聲方法越多,他對聲音的認識高度就越高,但他為什么遇見新問題時,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內遷移探究:
奇妙的對稱世界
孫強
許多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種無比完美的對稱規律支配的。
整個動物世界,最明顯的特點是軀干部分兩側的對稱性。以一匹馬為例,通過鼻子到兩腿中間可以作一條中軸線,在其兩側有完全對稱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動物為什么會演變出這種對稱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動物在其所處的環境中,左和右兩面的情況是基本相同的,它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需要在兩面都能同樣的看、聽、嗅、觸摸,于是就形成了這種對稱性。
藝術家則利用對稱創造出美。銅器、漆器、雕刻、壁畫、織錦、刺繡……其中的圖案,一概少不了對稱。在被稱為“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的建筑藝術中,也留下了對稱的足跡。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故宮是其中的典范。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形成了一條中軸線,各種各樣的建筑都圍繞這條中軸線鋪開。三大殿更是依據對稱的原則而建,整體形成了一種端莊凝重、氣勢恢弘的美,傳達著王權的威嚴。
為什么對稱就美呢?萬花筒里雜亂無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奧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鏡構成了三重反射對稱,使得雜亂無序的彩色玻璃片經過鏡面反射后,形成對稱的美麗圖案。可見,對稱的美在于:在雜亂中形成規律,在無序中引入秩序。
對稱的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我們知道原子內有原子核,核外有電子。電子質量很微小,帶有負電;原子核內還有質子,質子的質量要比電子大得多,卻帶正電。這種情況是不大對稱的。那么,會不會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電子”,帶負電荷的“質子”呢?1932年,人們果然發現了帶正電荷的電子——反電子。后來又發現了反質子、反中子。總之,粒子與反粒子的對稱,已經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了。那么,會不會存在反氧、反氫、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學家正是運用對稱原理,在進一步提出和探索這些問題呢。
1、這篇文章的內容如何體現伽利略的“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的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