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治水必躬親》綜合練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這段文字中表明的觀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中的“蓋”字是句首發語詞,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觀點發表議論。
b.第二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治水,一實一虛,對比分明,很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c.作者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第一段講道理,第二段側重擺事實,講道理與擺事實相結合很好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淺深,勢有曲直”構成排比,很有氣勢;“是以”一句是對上文的總結,并運用了對偶的句式。
(三)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惫唬骸吧疲」讶寺劽!”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雨雪三日( )(2)雨雪三日而不霽( )
(3)晏子入見,立有間( )(4)逸而知人之勞( )
(5)公披狐白之裘( )(6)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
2.下列句子與“雨雪三日而不霽”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b.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景公覺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晏子勸諫君王的方式是( )
a.犯顏直諫,言君王當與民同饑寒。b.慷慨陳詞,分析治國成敗的關鍵。
c.再三反問,令君王自悟其過失。d.相機啟發,并以仁君來期勉君王。
5.讀了本文后,你認為景公是一個怎樣的君王?
(四)
蟋蟀之歌
[西班牙]希梅內斯
晚間散步的時候,柏拉特羅和我都非常熟識蟋蟀的歌聲。
蟋蟀在黃昏時的第一支歌是猶疑、低沉而粗糙的。他轉調了,他向自己學習,跟著,一點一點地升到正確的音高上去,仿佛在尋找切合那個時空的和諧——忽然間,當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來的時候,他的歌聲便獲得了一種旋律式的甜蜜,像隨意搖蕩的鐘聲。
清新的紫色的涼風來了又走了,夜的花朵在盡情開放,在天地交會的藍色田野上,一種圣潔的精華正飄過平原。蟋蟀的歌愈唱愈開心,響徹整個村野,像影子的聲音。他再也不猶疑,再也不沉默了,就像把自己流淌出來一樣,每一個音符都是另一個的雙生兄弟,有一種黑水晶似的血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