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治水必躬親》綜合練習
(二)1.海瑞 明朝 吳晗《海瑞罷官》2.(1)不觀察、測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實情況,不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它的情況。(2)所以一定要親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勞,深入實際。3.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舉”是因為海瑞能深入實際不畏艱辛,清廉治水。“不舉”是因為好逸惡勞,貪財求利,不聽取正確的意見。4.治水必躬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實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三)1.(1)下 (2)放晴 (3)一會兒(4)安閑 (5)獸皮大衣 (6)給予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從自身的感覺出發(fā)看問題。4.d 5.只顧自己享受生活,不體恤天下百姓,有些糊涂;啟而能發(fā),及時省悟,知錯能改,不算昏庸。
(四)1.是按著時間的推移順序寫的,如“晚間”——“黃昏”——“早晨兩點、三點、四點的時刻”——“清晨”——“月正落”等。全文的基調是平和、寧靜、甜美。
2.變化。歌聲從“猶疑、低沉而粗糙的”(黃昏)→ “升到正確的音高上去”(夜?jié)u深了)→“旋律式的甜蜜”,“像隨意搖蕩的鐘聲”→“蟋蟀的歌愈唱愈開心,響徹整個村野……再也不猶疑,再也不沉默了”(夜更深了)→停止歌唱(夜正深)→ “又唱起來了”(清晨)
3.“時光安詳地度過”,“世界上沒有戰(zhàn)爭,工人酣睡著”,“在爬山虎叢中,*著墻邊……青春期少年”,“青春的麥子……迎風而嘆息”等。
4.如寫黃昏時,蟋蟀的歌聲是“猶疑、低沉而粗糙的”,因為,黃昏時的田野還不安靜,蟋蟀是猶疑的,歌聲也顯得不那么開心;夜深了,蟋蟀便“愈唱愈開心”,歌聲“響徹整個村野”,顯出故鄉(xiāng)的靜謐,這就是動靜結合,以動寫靜,以靜襯動之處,表現了故鄉(xiāng)夜晚的寧靜、平和。
5.(1)擬人和比喻,生動地寫出了歌聲的優(yōu)美、動聽。(2)擬人寫出了故鄉(xiāng)的莊稼在靜夜中詩意地生長著。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