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學生回答)
1良好的名譽首先取決于個人的良好表現,但品行優良者并不總是受到相應的公正客觀的評價,人的名譽權 常常會受到侵害。例如,有時一個誠實的人會被侮辱成騙子,以致蒙受奇恥大辱,社會評價降低。針對這種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法律賦予了被侵害人保護自己的名譽權的權利,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對名譽權的保護作了規定。
2面對不公正的評價,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證明事實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權保護的法律意識,對于誹謗、侮辱等侵犯名譽權的行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師:我國法律明問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
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
名譽權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
我們有權利用自己的良好聲譽獲得更多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名譽和名譽權有有什么不同呢?
例:XX年3月7日,海淀法院受理霍元甲的孫子霍壽金狀告中國電影集團北京制片廠、安樂電影有限公司一案。原告認為,被告拍攝的電影《霍元甲》侵害了名譽權。
這里的霍元甲被侵犯的是名譽,而霍自正(第四代)及家人被侵犯的是名譽權。
引申:那么,侵犯公民的名譽權都有哪些行為表現呢?
學生回答,并且由學生來歸納表現和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1)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并造成一定影響的;
2)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
3)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4)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
生活中,一般的吵架、數落或非議他人的行為并不會損害對方的名譽,因而也不構成侵犯名譽權。按照民法的有關規定和精神,侵犯名譽權需具備以下4個構成要件:(1)行為人實施了以侮辱、誹謗、宣揚他人隱私等方式詆毀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是指以書面、口頭等方式公然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例如:使用下流、骯臟的言語辱罵對方,在文章中利用貶低人格的語言攻擊對方等。誹謗是指捏造有損他人名譽的事實,并加以張揚、散布。宣揚他人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也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2)行為 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后果。具體包括: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這一結果應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應當只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自我感覺;受害人精神遭受痛苦,這一結果雖無法量化,但實實在在地表露于受害人的外部行為;受害人財產受到損失,如因無法工作而導致收入減少,喪失原已確定的演出機會而無法獲得報酬等。(3)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后果是由于侵權行為所直接引起。(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即行為人主觀上有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故意或過失,如出于發泄不滿、報復他人等目的而故意或過失實施侵權行為。上述4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同學們,我們再回頭看剛才做的問卷,哪些應當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了呢?
(學生比較回答)
問:新聞單位報道國家機關的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是否認定為構成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