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溶解性3
物質的溶解性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為例,確認固體、液體、氣體都能溶解于水。
2、 以蔗糖和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為例,確認物質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 以蔗糖和碳酸鈣在水中的溶解為例,確認不同的物質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油漆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現的現象為例,確認同種物質在不同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 以蔗糖在不同溫度的水中溶解為例,說明物質在不同溫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為例,說出液體的溫度越高,氣體溶解的能力越弱。
5、 以氫氧化鈉和硝酸銨在水中的溶解為例,確認物質溶解時可能放出熱量,也可能吸收熱量。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再一次讓學生明白觀察、實驗和思考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探究食鹽(或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對實驗條件的控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安排:
1. 本節安排2課時,均在實驗室上課。
2. “物質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識較多,本節只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對物質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認識。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飽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識,學生將在以后繼續學習。教學的關鍵在于做好每一實驗,我安排學生在實驗室上,盡量分組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這組實驗,并且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分析和歸納,最終得出結論。
“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的探究活動:學生已經知道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但是,他們并不清楚溶解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關。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可以擴展學生對固體物質溶解的有關知識。本活動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活動,可以使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教學活動時,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根據研究任務明確地提出研究的問題。建立假設是探究的基礎,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借助發散思維,提出相關的假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對原而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轉化。實驗檢驗是探究的中心,因為建立的假設有三個,因此,在實驗時必須引導學生對條件進行控制,設置對照組進行實驗。學生在完成實驗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匯報和評價,形成共識,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教學準備:
1、 試管、小燒杯、玻璃棒、藥匙、石棉網、酒精燈、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鹽、碳酸鈣、油漆、水、香蕉水、氫氧化鈉、硝酸銨
2、 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研缽、藥匙、手表、冷水、熱水、食鹽
四、教學方法:實驗、歸納、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同學們,大家都喝過豆漿吧,你喜歡喝甜些?還是喜歡喝淡些?如果想要喝甜些,怎么辦?不斷加糖能不斷溶解嗎?蔗糖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固定不變嗎?與哪些因素有關?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其它固體、液體、氣體也能溶解在水里嗎?
新課:
第5節 第5節 物質的溶解性
板書:一、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