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節 物質的溶解性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②學生主要通過學習認識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③在學習溶解性與飽和溶液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并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線表示某物質在一定溫度時的溶解度。 ④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結晶現象并知道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本節的知識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溶液在生產生活中重要地位和應用
二、任務分析
1、起點能力: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況有所了解。
2、教學重點: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溶解度、結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響物質溶解性與固體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
④學會描繪和使用溶解度曲線。
3、教學難點:
①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確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區分溶解性與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結晶方法,分離幾種可溶性固體物質的混合物的原理。
4、課型:探究、討論、練習
5、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夠無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鈉嗎?
【閱讀】課本166頁聯想與啟示
【講述】一種物質(溶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溶劑)里的能力稱為溶解性。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演示實驗1】食鹽、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別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試管中振蕩后觀察
【結論】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實驗2】兩支試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蕩后觀察
【結論】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實驗3】取一支試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鉀振蕩后觀察
【結論】同一種物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性與溫度有關
【交流與討論】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質的溶解性與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同時也受溫度的影響。
【教師講述】在實驗3中我們看到硝酸鉀沒有溶解完加熱后又繼續溶解了,除了加熱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繼續溶解?
【討論】可以加水
【驗證】學生在事先做好的試管中進行實驗
【小結】配制硝酸鉀溶液時,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鉀越多;溫度升高時,硝酸鉀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師講述】通過以上實驗可知,在一定溫度下,大多數物質在一定溶劑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們把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討論】在講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小結】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物質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存在著以下關系:
升溫、加入溶劑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降溫、減少溶劑、加溶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