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植物的感應現象
實驗條件
實驗現象
推論(或結論)1880年達爾文
①單側光,尖端罩錫箔小帽
②單側光,錫箔遮尖端下部①直立生長②彎向光源生長結論: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1880年達爾文①單側光,有尖端
②單側光,切去尖端①彎向光源生長②停止生長
1928年溫特①切去尖端,一側放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②切去尖端,一側放未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①彎向另一側生長②停止生長推論:向光性與尖端產生的物質有關1934年郭葛①從人尿中分離出一種化合物,將這種化合物混入瓊脂,也能引起去尖胚芽鞘彎曲生長。②這種化合物就是吲哚乙酸.并稱之為生長素彎向另一側生長結論:生長素就是吲哚乙酸
第二節:動物行為1.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蟋蟀的爭斗行為,蚯蚓對光、熱刺激的反應,螞蟻的社群行為,鳥類的筑巢、育雛和遷徙行為等都是常見的動物行為。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和激素的分泌活動共同協調完成的。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1)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如嬰兒碰到乳頭后的吮奶行為。反射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2)后天學習行為是后天通過學習后獲得的,如馬戲團動物的表演。人的學習行為更為復雜,因為人能對語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應,如讀悲劇小說時會流眼淚。2.動物的節律性行為動物的節律性行為是由于環境因素(如晝夜、季節)的節律性變化而引起的動物行為的有規律變化的現象。如貓頭鷹的晝伏夜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