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麗的電聲》教學設計及點評
(1)教學內容把握準確,分析到位,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教學,使學生產生探索音響的愿望,從而在感性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理性認知。
(2)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的制定,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切合學生實際的欣賞水平,并使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初步掌握了電聲樂隊的基本構成知識,進一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終身愛好音樂、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
(3)教學過程中,教學主線清晰、環環相扣,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音樂藝術情境,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合作意識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和進一步的提高。從體驗探究、合作實踐到綜合小結,都鍛煉了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鑒賞分析能力以及在群體當中的協調能力。
2.本課的教學設計要進一步靈活完善,在不同地區、不同教學條件的學校,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機動的方案。如對于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在電聲樂器比較豐富完善的學校,應該讓學生多表現,多實踐,多體會實際的演奏效果;相反,則應該為學生多準備一些音像資料,讓學生多聽,多看,多體驗,從而理解音樂的形象和內涵,啟發其音樂潛能和音樂靈感。
教師簡介
于麗,沈陽市第一七二中學音樂教師,1995年沈陽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參加工作以來曾經獲得區一等優秀課,區先進女職工”,區骨干教師,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鋼琴)比賽一等獎,省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xx年獲沈陽市一等優秀課,市教學設計二等獎。課堂教學注重情感與知識、能力的結合,關注音樂,以學生為本,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教學點評
一、 本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的制定準確,符合課標的要求,適合學生的學情,體現了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首先,導課的環節通過學生欣賞圖片、對比不同樂器的演奏效果,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在授新課環節,通過學生欣賞大量的音像資料及師生的演奏片段,切身體會到電聲樂器的演奏效果,激發了學生熱愛電聲音樂的情感,并在認識雅尼、欣賞《夜鶯》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內涵產生了共鳴,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望,體現了音樂課程的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最后,經過學生的探究、總結,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合作、概括和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良好音樂欣賞習慣。
二、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緊緊相扣,很好地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課改指導思想,真正實現了整體參與和師生互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美麗的圖片、清晰的音像、大量的演出現場資料,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走進音樂、體會音樂情感、激發音樂想像、享受音樂美,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音樂課堂教學的審美價值,并經過教師的準確啟發和精心點撥,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音樂要素,體會音樂情感,提高了音樂欣賞的知識和技能,展現了新課改形式中對學生情感、知識和技能多方面的培養理念。
三、本課的整體教學效果非常好,但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如果能再精煉規范一些,會讓教學更加完善和成功。
點評人:王進元(沈陽市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