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學前期兒童心理的發展第7-8節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發展
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學前兒童概念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們一般只能掌握比較具體的實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性質概念、關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學前晚期,兒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獸、動物、家具、種子、勇敢等等。
《兒童心理學》朱智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兒童對事物理解的發展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決定于他們的知識經驗水平和思維發展水平。學前兒童,一方面由于知識經驗不豐富,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性,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影響下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第二信號系統的不斷發展,理解也在不斷地提高和不斷地深入。在整個學前期內,對事物的理解,一般是沿著以下的方向進行的。
(1)從對個別事物的理解進到對事物關系的理解。例如,兒童在理解一幅圖畫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個別的人物,以后,在成人的影響下,逐步認識到人物之間的關系,以至達到對整個圖畫的理解。又如,兒童理解成人的言語,也往往首先是理解成人言語中某些他們熟悉的個別的詞,他把這些詞跟他已有的經驗聯系起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兒童才逐漸理解整個句子和這個句子的中心思想。
(2)從主要依靠具體形象來理解進到主要依靠詞的說明來理解。學前初期兒童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性來理解事物的。詞雖然有一定的指引和調節作用,但是不能單獨起作用,隨著兒童年齡、經驗的發展,兒童就有可能主要依靠詞來理解事物。例如,小班兒童理解故事,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圖畫或兒童熟知的事物的形象;而大班兒童就能領會完全用詞的描述來講述的故事。
(3)從對事物的比較簡單的、表面的評價進到對事物的比較復雜的、深刻的評價。小班兒童對事物的評價往往是很表面的,例如,對故事中的人物,他們只能說出好人或壞人;而大班兒童則能說出很多理由,對事物作出比較深刻的評價。
要促進兒童理解力的發展,首先,成人必須適當地把直觀材料結合起來,對小班兒童多用直觀材料,并且加以適當的詞的說明;對大班兒童,詞的講述就可以適當的增加起來。其次,成人的提問對促進兒童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成人的提問能促使兒童的思維沿著一定的邏輯方向前進。
在兒童對事物的理解上,兒童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兒童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不同,因而理解不一樣。例如,兒童一般是喜歡小貓的,但是,如果成人告訴小孩這是一只不好的小貓,它常常欺侮小雞、小鴨等等,這樣兒童對小貓的理解、評價就完全不同了。又如,在一張圖畫上畫著一架飛機,兒童也許很喜歡這架飛機,但是,當兒童知道這是外國侵略者的軍用飛機時,他們就非常憎恨這架飛機了。培養兒童用正確的情感和態度來理解事物是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兒童心理學》朱智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前兒童想象的發展嬰兒時期只有最初級形態的想象,簡單貧乏,有意性很差。在教育影響下,由于兒童活動的復雜性、兒童言語的發展和經驗的擴大,想象也就進一步發展了。
學前兒童想象的發展,特別是跟兒童游戲活動的發展有關。在兒童的游戲,特別是創造性游戲中,要求兒童有豐富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騎馬”“開火車”等等。此外,故事、藝術活動也都能促進想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