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球的伙伴
一、教學內容與說明
1、教學內容
月球的自然環境特征和自轉公轉周期;月相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2、地位與作用
本課題的標題明確點出“月球是地球的伙伴”,強調了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同時也是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自然天體之一,是人類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天體。本篇內容按照天體系統等級由大到小展開,即:宇宙、太陽系、地球、月球,然后過渡到自轉、公轉來具體學習地球上的知識。本課題內容由三部分組成:月球(介紹月球環境);月相及日月食;月球與潮汐;限于時間,日月食與潮汐部分內容本節課不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月球的概況;嘗試解釋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等于月球自轉的周期;能解釋月相是如何形成的;能闡述一個朔望月與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不等長的原因;能說出新月、上弦、滿月、下弦四種月相的見月時間段和當時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
(二)方法與過程
通過“嫦娥”問題的“頭腦風暴”式討論,說明月球的概況,并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通過模擬活動,主動獲取“月球繞地公轉和自轉周期同步”的知識點;通過詩和畫中與月相有關的問題的練習,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素養的提高。[來源: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聯系與月球相關的詩詞、漫畫,自覺關注自然與生活,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在模擬演示、觀察flash動畫、小組討論等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月相的形成和隨日期的變化。[21世紀教育網]
2、難點:不同月相呈現的時間及在天空中的方位。
四、教學安排
1課時。潮汐、世界各國對月球探索的經歷和計劃等拓展內容,放到下一課時教學。
在地理專用教室內上課,利用其空間大和有活動的投影儀光源,可以模擬月相的形成。課前播放學農中的照片(有趣的勞動場景、同學們用望遠鏡觀察月相的照片及通過望遠鏡拍的月球照片)和歌曲《明月幾時有》,營造學習氣氛。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學生談談學農時于曠野中站在月光下的感受。作為現代城市人,很少有機會、有時間、有心境去靜靜感受月亮,有了不久前的經歷,同學們感觸多多,會說出諸如靜謐、清涼、純潔等美好而詩意的感覺。
(二)新課教學
1.在請數個學生談了感受后,教師追問:真是如此的詩意嗎?如果真讓嫦娥不加防護地站到月球上,她的生命可能受到哪些威脅?(以前曾經這樣問:“嫦娥飛天后的境遇如何?”,但效果不好)
教師將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如熱死、冷死、自爆、寂寞、相思、老死、被砸死、掉到環形山里摔死、因月兔死了她悲痛而死等等;然后請同學們就“死法”思考分類,得出直接或間接的死因:缺大氣和水,這恰恰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物質條件,反襯出(將課本中專題3、4、5的標題進行串聯): “浩瀚的宇宙”中“我們的太陽系”“只有一個地球”的主題。
【設計思想】圍繞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將新舊知識融合到一起,既了解月球的自然地理特點,又強調了“只有一個地球”,且印象深刻。
2.屏幕展示學生自己拍的月相照片(主鏡焦距900毫米的望遠鏡,15~30毫米目鏡的直徑與消費型數碼相機的鏡頭直徑相近,可以直接拍攝)和觀察記錄,強調記錄中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幾天中拍到的月亮上的環形山是相同的,說明看到的是同一個面,我們能否看到月球的另一個面?為什么?引出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