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球的伙伴
活動一:相鄰的同學倆倆討論,并模擬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和其自轉的周期相同,選兩組演示,引導學生推斷出“向著地球的一面永遠向著地球”的結論。
【設計思想】體驗動與靜的相對性。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演示中的問題。
3.就屏幕上的學生觀察記錄繼續設問:我們觀察的是蛾眉月到上弦月,而在一個月內月相是如何變化的?你們可以通過活動模擬出來嗎?[來源:21世紀教育網]
教師僅提供一些條件和建議,如建議設計一個場景:用學生在中間代表地球,一同學控制投影儀模擬陽光,另一學生拿黑白籃球代表月球,并始終將白的一面對著太陽的方向。必要時學生可以參考屏幕上的動畫來獲得方位感,教師控制動畫演示和學生活動內容同步。
活動二:通過學生的觀測和體驗總結出新月、上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的月相和日期。[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利用學生位于一直線時相互遮擋看不見“日”或“月”的契機,來啟發他們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教師繼續就屏幕上的上蛾眉月設問:初三、四的月相是反“c”形,初廿七、廿八的月相是“c”還是反“c”?
屏幕出豐子愷的漫畫:“人散后,一彎新月天如水”,他畫得對嗎?引出新問題:不同日期不同時段不同月相出現在天空中的不同方位,它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設計思想】這是難點所在,教師要進行相應的知識鋪墊,講清楚圖示中的方向、地方時、地平圈和上中天等概念,并引導學生將圖示中的方位與現實中的方位感統一起來,將圖上月相和實際觀察到的月相對應起來。這個知識點似乎超出課本的范圍,但課本的“思考與實踐”有相應的題目,學生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興趣,而且月亮是和我們一生相伴的事物,掌握相關的知識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活動三:學生通過活動體驗到不同日期看到不同月相的具體時間段,并且能區分上下半個月相應的月相。
引導學生總結規律:“上上西西”――即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看,在西邊天空西邊亮(西側圓弧完整);“下下東東”――即下半月的月亮下半夜看,在東邊天空東邊亮(東側圓弧完整)。
解決豐子愷漫畫中的問題,并且讓學生了解天文中的新月和中國文人所理解新月的概念是不同的。
5.回到觀察記錄,教師提出問題:我們的記錄表中一個月是多少天?而月球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天?為什么不同?
用自制flash課件演示:一個朔望月29.53天,而一個自轉和公轉周期是27.32天,效率高。
6.用詩和畫來進行月相的練習反饋,應用與聯系。[來源:21世紀教育網]
“楊柳岸曉風殘月”畫的是新月嗎?[21世紀教育網]
“月落烏啼霜滿天,……,夜半鐘聲到客船”。寫的大概是農歷什么日期?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是什么月相?
7、用路透社對xx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羅伊•格勞的評價結尾:獲獎緣于14歲少年對月亮和星星濃厚的興趣與敬畏。激勵學生關注自然,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心。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六、專家評析
月球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顆星球,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其科學的了解還是欠缺的。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嫦娥工程”的實施,學生對月球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本節課的設計,朱老師以情景再現、合作學習、實地觀察法相結合,讓學生理解、掌握月球的公轉、自轉周期,月相形成、變化等知識點。設計中考慮了課堂教學與學生高二學農期間的野外觀察相結合,朱老師自制的相關課件形象、生動,能激發學生投入學習活動的熱情。
本課實際教學中,應考慮一堂課的教學容量,因為本節課的有些知識點還是較難理解的,需要花費一定的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