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優勢
具體表現
全國最大的林區
森林面積約5000萬公頃,占全區面積的42℅,人均林地超過0.5公頃,為全國人均的8倍;森林覆蓋率36℅,是全國平均數的3倍。
全國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總蓄積量占全國的1/3,木材產量占全國的38.4℅(1885年)
宜林地區廣
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澤地
森林樹種豐富
森林樹種300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50多種,主要林木有以落葉松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和以紅松為代表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四、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林基地的建設)1、條件和成就2、需注意的問題東北區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一定要考慮到生態環境保護,那種認為“土地資源豐富,可以隨意開發利用”的觀點是錯誤的;土地資源的開發還要注意濕地的開發與保護,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產力能力很高的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還是重要的動物棲息地,又可提供大量的糧食、肉類、水產、藥材與物質資源。濕地資源遭破壞,會帶來水環境污染加劇、土壤沙化和鹽堿化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等問題,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今后的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不能靠墾殖濕地擴大耕地規模來實現,應該對現有濕地資源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建設和有效保護,實施有利于保護濕地,改善農業生態條件的農業綜合開發。四、土地資源開發與保護(一)黑土的利用1、利用中出現的問題2、黑土的合理開發利用東北黑土利用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兩方面,實驗證明秸桿還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辦法。(二)沼澤的保護1、分布狀況: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低平原,沼澤廣布。2、沼澤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三江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2)雨水較多,集中在夏季;(3)氣候寒涼,蒸發量小;(4)凍土發育,土壤中水分不易排干,因而這里成為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3、東北區沼澤的作用: 東北區沼澤的環境效益與沼澤遭受破壞產生的負面影響4、東北區沼澤的保護三江平原開墾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沼澤荒原景觀。目前,三江平原已擁有4600多萬畝耕地,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三江平原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已經出現環境惡化的現象,如氣候變干,旱災增多,水土流失加重,有些耕地還遭受不同程度的風蝕,珍稀動物減少。因此,現在的北大荒決定不再開墾荒地,還要因地制宜,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三、 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1、東北區商品糧基地的生產特點 (1)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區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3000多萬噸,商品率高達60℅以上,占全國商品糧總量的1/4強,商品率高,商品糧多。(2)機械化水平較高2、東北區商品糧基地的農作物及其分布狀況
作物
分布區糧食作物
細糧作物
水稻
東部山區的山間河谷盆地及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
小麥
生長季較短的北部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為集中
雜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