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科學技術
第三
次科
技革
命 二戰后,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
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二戰及戰后各國對
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呢?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如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地運用,照相用了12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從原子能的發現到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投入使用,用了xx年。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不斷進步,科研探索領域也不斷開闊。以往的技術革命,科學和技術是相對分離的,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導致生產過程的深刻變化,或者是在技術革新后的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有科學理論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形成了統一的革命過程。一般來說,二次大戰后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而重大的技術革命的成果,又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二者相輔相成。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對于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正如教材資料所引《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的“科學技術革命”條目所言。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前兩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影響嗎?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了哪些影響呢?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然后回答,教師總結指出。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提問]鄧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過什么論斷?
[學生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提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樣體現這一科學論斷的呢?
[學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通過對西方國家和蘇聯工業生產增長因素的分析,得出“當代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的結論。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提問]同學們能舉例說明這種變化嗎?學生閱讀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狀況。充分說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教師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出現了許多變化。同學們能從衣、食、住、用等方面結合現在實際情況談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