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學案
(2)董仲舒從“天人感應”的認識出發,主張人民要絕對服從君主專制統治,而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統治極端腐敗,猛烈抨擊君主專制統治。
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適應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必須加強思想統一,所以,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發揮,以其“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為君主專制統治制造理論根據。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敗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不少知識分子萌生了反封建專制、帶民主色彩的新思想,黃宗羲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3)孔子的“以德治民”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體現了“以民為本”思想。這種思想在當前社會仍有積極意義。人民政府只有堅持“執政為民”的宗旨,才能順應民心,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董仲舒的思想盡管是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他力圖以思想的大一統來維護國家的大一統,這對今天我們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統治進行激烈批判,其思想具有民主啟蒙的作用,對當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10.相同點:兩種思想都具有其時代背景下的愛國進步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反對王朝的腐敗統治和反抗少數民族政權南下掠奪和統治的斗爭。
不同點:前者以“忠君”為核心,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后者以振興“天下”為核心,主要目的是維護民族的利益,推動社會進步。
評價:
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對立嚴重,少數民族政權南下掠奪,給人民帶來災難!熬覉髧钡乃枷肽芗钊藗兎纯股贁得褡遒F族掠奪與統治;但同時,兩宋王朝腐敗,這種思想中蘊含的忠君因素又模糊了人們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人們反封建、反掠奪的斗爭。
明朝的腐敗統治最終導致明王朝的滅亡,明亡清興的現實使一批進步知識分子逐漸放棄忠君的思想,將愛國思想發展到新階段。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思想有利于人們反對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也激勵著后人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發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