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第1課 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課標要求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識記: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大量借款,爭奪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的權利,開設工廠、銀行;強租港口,劃分“勢力范圍”,門戶開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強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影響,經濟、政治危機之間的關系。
3、識記: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結果;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發展舉步艱難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比較分析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戊戌變法運動出現之間的關系。
2、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戊戌變法出現之間的關系進行問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先進的中國人進行艱難的探索,來挽救民族危亡,從而激發學生高尚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對華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危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
難點: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戊戌變法運動產生的社會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經歷了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后,先進的中國人不再相信洋務運動那一套可以使中國走向富強,開始尋求新的救國道路。由于這一時期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救亡圖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緊密相連,建議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社會背景材料或影視材料,增加學生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感性了解,為深入認識這一階段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礎。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提問導入法:
顯示圖片《時局圖》,背景音樂《命運交響曲》
提問: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外民族矛盾是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列強接踵而來,不斷加深侵略中國,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民族危機不斷嚴重 。當時的中國可謂是“風吹過,雨打過,鐵蹄踐踏過”。甲午戰爭后,中國再一次被“鐵蹄踐踏”,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改革運動——戊戌變法。今天,我們來學習的是戊戌變法的背景,即第九單元第1課,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西方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
(1)原因:①《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參見教材“學思之窗”
根據上述內容,想一想,為什么說《馬關條約》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
提示:①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使日本終于實現了二十多年夢寐以求的擴張目標,并把朝鮮變成入侵中國的橋頭堡。
②條約規定了巨額戰爭賠款,加上后來“贖還”遼東半島的款項,總共2億3千萬兩白銀,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進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債,而列強通過附有苛刻政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