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列強爭相貸款給清政府的原因:①貸款增強了貸款國家在中國的政治地位。如1895年俄法貸款為俄國勢力深入東北、法國勢力深入西南開辟了道路。②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海關和財政,從經濟上掠奪中國。 《馬關條約》簽訂后四年間,清政府舉辦了7次對外借款,其中數額最大的三次是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續借款,每次約為白銀一億兩。這三次貸款都以海關收入為抵押。當時清政府海關年收入約2 000多萬兩白銀,是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因此,控制海關就可以左右中國財政,保證對中國資本輸出的安全。同時,還可以壟斷中國進出口貿易。③通過貸款,進一步從政治上控制中國。三次大貸款都明確規定,不準提前還清,說明帝國主義不但追求經濟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權。英德兩次貸款中, 都規定全部還清貸款前, 中國海關管理制度不準改變。 ④通過貸款, 獲取巨額利潤。
【合作探究】今天我國政府引進外資與19世紀末清政府貸款的不同點?
從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國主義加大對華進行資本輸出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中國成為主權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情況下進行的。
從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為了償還戰爭賠款、“贖遼”費用以及滿足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要求;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為了彌補我國資金的不足,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
從性質看,清政府的貸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是奴役性的貸款;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
從影響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們引進外資有力地促進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
【備課資料2】帝國主義國家在華設立銀行
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在華設立的銀行分行主要有:英國的有利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日本的正金銀行。英國為了在中國進行鐵路投資、輸出資本,1898年將匯豐銀行與怡和洋行合組為中英銀公司。其任務是:掌握中國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國的財政,投資于鐵路和礦山;在中國吸收存款,發行紙幣,操縱金融,獨占外匯。這些銀行變成了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控制了中國的貿易和金融。
【備課資料3】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設工廠
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紛紛開設工廠。《馬關條約》第六款第四項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日本臣民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以及在中國內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待豁除,亦莫不相同。”1896年,“中日公立文憑”第三款又規定:“日本政府允中國政府任便酌量課機器貨物稅餉,但其稅餉不得比中國臣民所納加多,或有殊異。”這樣,帝國主義根據片面的最惠國條款,就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并且這些工廠又取得與華資工廠及洋貨的同等待遇。在所建工廠中,有礦冶業、機器制造業、紡織業、食品業等行業,這些工廠大多集中在上海、直隸、奉天等地,如英國的增裕面粉廠、和豐船廠、怡和紗廠、老公茂紗廠、協隆紡織局,美國的鴻源紗廠、美國煙草公司、美國機器碾米廠、通興煤礦,德國的瑞記紗廠,日本的云龍軋花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