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③條約允許日本在華直接設廠,西方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權,同樣享有這項權利。甲午戰爭后,列強便爭先恐后地到中國開設工礦企業或修筑鐵路,直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沉重打擊了尚未成長的中國民族工商業,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④四個新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航行特權的攫取,使各國得以深入長江流域廣闊地區,直接掠奪那里豐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
⑤條約的割地規定,使中國失去大片土地,使數百萬臺灣同胞,長期處于日本殖民統治的深重災難之中。在帝國主義正在形成的19世紀末,這件大事成了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險信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②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2)表現:
①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
【概念闡釋】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兩個概念的含義。
商品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到外國市場傾銷,獲取利潤;資本輸出是指帝國主義為獲取高額利潤對國外的貸款和投資,這是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征之一。甲午戰爭以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甲午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甲午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向中國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存在著商品輸出,但資本輸出占第一位。
②由直接割地改為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這是中國人民多年反抗的結果,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相互矛盾的結果之一,1895年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表明帝國主義國家既想獨占,又反對別國獨占,最后只能選擇共同瓜分的道路的開始。
2、民族危機加深的表現及危害:
方式 表 現 危害或影響
資本輸出 爭做中國債主(三次大借款) 便于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爭奪路礦權(鐵路修筑和礦山開采) 控制了中國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便于對中國進行侵略。
開設工廠(《馬關條約》開先例) 把中國變成它們工業品的獨占市場,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開設銀行 這些銀行變成了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控制了中國的貿易和金融。
強占租借地 德國首先強租膠州灣,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灣地區,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強租“新界”和威海衛,日本割占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 是列強掠奪中國的高峰,是中國走向殖民地的過渡形式。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劃分“勢力范圍” 德國:山東;俄國:長城以北和新疆;法國:兩廣和云南;英國:長江流域、云南和廣東;日本:福建。
美國“門戶開放” 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分享其他列強在華侵略權益。 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進入了新階段(獨立侵華),擴大了它在中國的影響。
【備課資料1】關于列強爭做中國債主的兩點補充說明
清政府向列強貸款的原因:《馬關條約》規定的賠款數目空前巨大,清政府當時每年財政收入只有白銀 8 000 萬兩,而賠款近此數字的三倍,必須在三年內付清。為了償付大量賠款, 清政府只有舉借外債。這就給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向清政府提供有政治條件貸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