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海約翰標榜“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維護中國主權,但實際上其侵略野心極為險惡。首先,這一政策完全肯定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奪取租借地的現有格局,肯定了歐洲各國侵略中國的合理性;其次,美國在“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的口號下,要求各國在各自勢力范圍內不實行獨占,使帝國主義各國在華都能享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帝國主義從來都是按實力來瓜分世界的,美國的經濟實力雖日漸雄厚,但軍事力量終究遜人一籌。就當時美國的實力而言,“門戶開放”政策在它在當時形勢下最大限度謀求在華權益的最好辦法了。美國推行這一政策,實質是企圖憑借自己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進行暢通無阻的滲透和擴張,繞過其他國家的軍事優勢最終達到獨占中國市場的目的。
在其他列強看來,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鯨吞整個中國,因而也樂于接受美國的倡議,保住自己在華的勢力范圍,并通過“門戶開放”從別國勢力范圍內取得某種利益。英國由于經濟實力有所下降,在對中國的競爭中已感到力不從心,企圖借助美國阻止其他國家的競爭,所以首先贊同;不久,其他國家也都相繼表示接受,俄國的態度稍嫌搪塞支吾,海約翰擔心俄國一旦公開拒絕會給其他列強取消對“門戶開放”的贊同制造借口,所以認為俄國盡管只是虛假的敷衍,總比拒絕要好,于19xx年3月20日匆忙宣布:“各國政府已接受美國所作的關于對華貿易的聲明”,美國政府認為這種接受是“最后的和確定的”,可見,“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列強為協調彼此矛盾,本著各國都能接受的原則共同宰割中國的強盜政策。從此,中國成為向全世界開放的共同市場。
同年6月,美國參加八國聯軍鎮壓中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戰爭中列強們為爭奪更多的侵華特權明爭暗斗,矛盾再度加深。美軍在八國聯軍中的人數較少,競爭處于不利地位,于是海約翰于19xx年7月3日再次照會各國政府,發出所謂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宣稱:各列強應“保持中國領土及行政之完整,保障所有條約及公法對列強保證之權利,并保護全世界在中國各地均等,公正通商之原則”。海約翰還標榜美國推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在尋求一種解決,俾可在中國領土主權及行政完整的幌子下緩和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保證它們對中國的共同占有!睔W洲列強此時也感到,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較之勢必引起中國人民激烈反抗的“瓜分”政策更為有利,于是再一次達成妥協,一致擁護這一政策,共同“保護”、管理中國,共同扶持清政府以繼續統治中國。此后,“門戶開放”政策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方針的共同基礎和原則。
然而,隨后的日俄戰爭沖擊了“門戶開放”政策,19xx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更破壞了“門戶開放”政策,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門戶開放”政策得到列強的正式承認,而作為對華政策被載入《九國公約》,直到中國革命的勝利,“門戶開放”政策才隨著舊中國的覆滅而結束。
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1、原因:
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償還借款的本息;
從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償還外債本息萬兩白銀,到1898年又增加到2500萬兩白銀。
②各地的自然災害,不得不增加經費興修水利和賑災等,引發清政府的財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