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2、措施:節支增收
(1)增額度:增加地丁銀等舊稅的征收額度;
(2)降薪俸:降低官員薪俸;
(3)裁軍節支:裁減軍隊,節省軍費開支;
(4)增稅收:加強鴉片稅的征收,增加商稅;擴大納官等。
3、結果:
①遭到官員的抵制,成效甚微;
②封建官僚轉嫁負擔,使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原因:
(1)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甲午戰爭后,資本輸出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列強掠奪中國的主要形式,同時也為列強的商品輸出開辟了道路,這使得在甲午戰爭前已經逐漸解體的自然經濟,在許多地區已經是面臨崩潰瓦解的境地,為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中國貧窮落后的同時,也沖擊了中國落后的政治經濟制度,傳播先進生產方式和思想。
(2)一些愛國人士把發展工業當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發出“實業救國”的呼聲;
(3)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后允許外資在華設廠,無法再禁止中國人設廠, 又為了利于增加稅收, 便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2、表現:出現興辦民族工業的浪潮。
根據教材兩個表格,可知:甲午戰爭前商辦企業在總資本額上僅是官督商辦、官辦企業資本額的三分之一不到,僅占中國產業資本總數的22.4%; 而甲午戰爭后商辦企業在總資本額上占中國產業資本總數的70%,而官督商辦、官辦企業僅占30%。說明當時出現了一個興辦民族工業的浪潮,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其中紡織業是中國民族工業最集中的行業。
3、困難:舉步維艱
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由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而不是資產階級領導),從軍事工業起家(而不是從民用工業起家),直到甲午戰后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才成為中國近代化主流;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造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弱、人才缺等不足,導致競爭性不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產生的,資本家又多是官僚地主、貴族商人轉化而來,對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必不可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造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只能在某些輕工業部門艱難成長,重工業幾乎為零。而且,中國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分布不平衡。這種畸形的民族工業,不可能使中國走上近代化正常發展道路。
4、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變法運動
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經濟力量的增長,不僅要求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制度,建立一個符合自己階級利益的政權,在中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挽救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從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變法運動。
★教學小結: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是戊戌變法的背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掌握戊戌變法的政治基礎、階級基礎、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
政治基礎:(1)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民族危機。(2)清政府面臨統治危機。
經濟基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的舞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