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電影與電視教案
⑶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影片或電視劇
⑷提問式,詢問學生什么是“第七藝術”和“第八藝術”以及他們名字由來的原因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戲劇等,都是早在蒙昧時代或者文明時代的初期便已經出現。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現代藝術的電影和電視才相繼出現,成為人類科學史與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電影常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與此同時,作為姊妹藝術的電視則被稱作“第八藝術”。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只有電影和電視是最年輕的現代藝術,也只有電影和電視,是我們唯一知道其誕生日期的藝術種類。)
2、講授知識:
教材共分成兩個子目:“默片時代”和“坐擁天地”。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換成“電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和“電視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電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這一子目我主要講四個問題:電影藝術產生的條件;電影藝術產生的概況;電影的發展過程;電影經歷的發展階段。
①電影藝術產生的條件
這個問題教材涉及較少,可采用啟發式教學:電影需要電,那么電什么時候出現的?(有了電,電影的出現成為可能)
當然★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以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突飛猛進,為電影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
物質文明滿足了,人們就會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的需求
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商業利潤的驅動
(事實上,早在電影、電視誕生的初期,其商品屬性就已經顯露出來。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因為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館里首映了電影,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便成為了富翁。
正是由于爭拍影片的熱潮,使得20世紀20年代的洛杉磯近郊小鎮好萊塢,迅速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城市。)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會對“視覺暫留”與“縮短曝光”加以解釋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后,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后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后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后,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②電影藝術產生的概況
這個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難找出電影產生的時間、地點、人物(1895年12月28日 法國巴黎的一間咖啡館 盧米埃爾兄弟)
★細心的學生會問,我們曾經在第十六課《近代科學技術革命》中講過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而且從時間上來看要比盧米埃爾兄弟要早,那為什么這里卻沒有提及愛迪生而是盧米埃爾兄弟呢?那么到底是誰最早發明的電影呢?
其實兩個都對,如果問法國的,那一定是盧米埃爾兄弟;如果要問美國的,那肯定是愛迪生。
美國人愛迪生失去了成為電影之父的大好機會。實質上,在盧米埃爾兄弟之前,愛迪生已經發明了可以容納50英尺鑿孔影片的電影視鏡。只是電影視鏡只能供一個人通過放大鏡觀看,愛迪生拒絕公開他的影片,認為此舉會“殺死一只會生金蛋母雞”。偉大的發明家因此錯過了“金蛋”也失去了“母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