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意義: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理論的宣言書(1978年):
●報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影響: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2、時間、地點:1978、12 北京
3、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3)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在經濟工作中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
4、意義: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可以說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拉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什么是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理論的核心是: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1、醞釀、準備時期:一次講話和一次會議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并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統地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一次系統地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1: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內涵是什么?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范疇,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內涵: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十三大的召開表明鄧小平理論的概念已經提出,理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體系:1992年,南方談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家人和有關人員陪同下,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視察了首鋼。鄧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稱為“南方談話”。“南方談話”回答了當時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其中,重要的理論包括:(1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新概括:“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