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 緩和與對抗的交替
高二歷史 緩和與對抗的交替
中心內容:“冷戰”發展到美蘇爭霸的新階段及到20c90年代初“冷戰”格局的終結。
核心知識:30多年的美蘇爭霸
課標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蘇等國由緊張對抗到謀求緩和對話的背景和過程,指出從中得到的啟示。
一、戰后至50年代中期
1、特征:兩極格局形成,兩大陣營對峙,殖民體系受沖擊。
2、表現:美蘇兩分世界,雅爾塔體系建立,美蘇由戰時的同盟轉為對抗。(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華約組織、共產黨情報局等)
3、原因:戰后西歐普遍衰落,美國成為世界霸主,蘇聯成為政治經濟大國,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兩國存在嚴重沖突。
4、影響:世界不得安寧,德國分裂,朝鮮分裂,世界殖民體系趨于瓦解。
二、50年代至80年代
1、特征: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瓦解,三個世界格局出現。
2、表現:中蘇關系惡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原因: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蘇聯的霸權政策,民族解放運動的縱深發展。
4、影響:美國霸權動搖,殖民體系崩潰,第三世界作用越來越大。
(一)美蘇爭霸的形成和概況
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的上臺)
2、概況 20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三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20世紀80年代
3、美蘇爭霸形成的原因:問題:美蘇爭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1)蘇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增強。
①經濟方面: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占美國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xx年內縮小了27個百分點。
②軍事方面:50年代初期蘇聯的總兵力達到550萬人以上,而美國在1952年只有363萬
③核力量方面: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53年蘇聯氫彈爆炸成功,從而結束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2、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開始調整對外政策。
3、想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政策就是一種稱霸政策,導致美蘇爭霸。
隨著蘇聯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增強,蘇聯的對外政策開始出現調整——即要爭奪世界霸權,導致了30多年的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
(二)第一階段的較量(20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點:表面上的短暫“和解”;實際上是爭奪世界霸權最為劍拔弩張的時期。
2、重大事件:
“和解”——1959年的赫氏訪美與戴維營會談;美國艾森豪威爾的兩手政策。
戴維營會談: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總統別墅戴維營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會談,并發表了會談公報。這是赫魯曉夫上臺后,蘇美兩國首腦的第一次會晤。
赫魯曉夫在戴維營會談中同艾森豪威爾就德國、柏林、美蘇關系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討論,但會談本身未取得成果。蘇聯此后大肆宣揚“戴維營精神”,鼓吹蘇美兩國領導人坐在一起,人類歷史就進入了“新的轉折點”。
但會后僅七個月,就發生美國u-2飛機入侵蘇聯的事件。蘇聯宣布取消對艾森豪威爾訪蘇的邀請,蘇美關系趨于緊張,兩國展開新的爭奪。
爭奪——第二次柏林危機和柏林墻的修建;激烈的核軍備競賽;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一觸即發的核戰危機。
古巴歷史上長期依附于美國,美國資本控制著古巴經濟。1959年1月,卡斯特羅領導的民族主義武裝推翻了舊政權。 美國希望能夠維持原來的關系以保護美國資本的利益,與此同時,蘇聯利用美國與古巴的矛盾開始向古巴滲透,導致1961年美國與古巴的斷交。1961年在美國策劃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企圖推翻卡斯特羅政府,導致古巴進一步倒向蘇聯。1962年起,美國對古巴實行了全面的經濟封鎖,蘇聯則積極向古巴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古巴從而成為美蘇在西半球爭奪勢力范圍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