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 緩和與對抗的交替
4、人物:戈爾巴喬夫;里根
5、結局:1989年的東歐年;1991年12月蘇聯的正式解體——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兩極“冷戰”格局結束。
問題:這一時期,蘇聯的對外政策為什么要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1)從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上比較蘇聯仍落后于美國。為了達到在軍事力量方面領先的目標蘇聯不得不加大國民經濟軍事化程度,投資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向軍事部門嚴重傾斜。實際上,蘇聯的軍事大國地位缺乏相應經濟力量的支撐,是不穩固的。
(2)美蘇爭霸加劇了蘇聯自身的經濟困難助長了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增加了通過改革來醫治國內各種弊病的難度。
問題:世界格局演變的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力量的消長;軍事實力的變化;新興實力的崛起等。
三、90年代到現在
1、特征: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國際關系趨于緩和。
2、表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西歐、日本、俄國、中國相互競爭,相互制約,一超多強的局面出現。
3、原因:世界經濟多極化,而蘇聯的解體進一步加快了多極化的趨勢。
4、影響:政治形勢總體上趨于緩和,暫時有利于資本主義,多極化趨勢加強,加速了經濟多極化和全球化。
四、關鍵問題補充
(一)國際關系的演變
1、18xx年~1848年,出現了近代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維也納體系。
2、一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出現美英爭奪世界霸權的國際關系結構。英國雖削弱了,但仍保持住了海上優勢和龐大的殖民體系;美國雖然經濟實力大增,但綜合實力仍在英國之下。這個體系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
3、二戰后,形成了雅爾塔體系,出現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這是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和蘇聯軍事政治實力增強而造成的。這個格局實際上是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
4、1989~1991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解體世界出現了多極化趨勢。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問題:東歐年指哪一年?東歐為什么會在1989年發生如此劇烈的政治動蕩?你能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原因嗎?
東歐劇變原因:(東歐八國:德波捷匈羅南保阿)
①長期照搬蘇聯政治經濟模式,其弊端阻礙其發展;
②蘇聯因素,蘇聯對東歐控制的減輕(戈氏新思維);
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一切機會滲透自己的力量(“和平演變”戰略)。
(三)問題:曾經實力超群的蘇聯為什么最后走向了解體?
蘇聯的解體(1991.12 獨聯體成立)的原因:
①根本:斯大林體制的僵化,改革的失敗,長期的爭霸,國力的消耗,經濟的衰退
②內因: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國家政策的變化,導致國內局勢失控
③外因:西方國家的長期和平演變
④催化劑:八一九事件
(四)思考:美蘇爭霸的歷史思考或啟示?(課標)
1、人類社會必須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軍費開支、經濟惡化)。
3、美蘇爭霸,使人類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下。
4、美蘇爭霸都企圖把自己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強加到別的國家身上,我們必須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思考1:歸納總結出美蘇爭霸在60年代后期——80年代雙方態勢的變化歷程,找出態勢變化的原因
思考2:在爭霸的三個階段中美蘇對中國的政策有什么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