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自然科學教案
3、道爾頓提出科學的原子論。
18xx年,英國鄉村教師出身的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在實驗基礎上的原子論。他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構成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性質不變;每一種原子都有確定的原子量(道爾頓把最輕的氫原子的質量規定為1,并以此為標準來測定其他原子的相對質量,這種相對質量即元素的原子量),每一種元素以其原子量為最基本的特征。后來,他還計算出許多元素的原子量。道爾頓的原子論,把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變成了科學的理論,開創了人類在物質認識方面的新紀元。
道爾頓原子論的局限性之一是忽略了原子與分子的區別。18xx年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羅德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闡明了分子與原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至此,物質的分子—原子結構學說確立了,化學才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4、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周期律。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主要成就是發現化學周期律,揭示了各種元素的性質和原子量之間的周期關系。1869年他編制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1871年又在此基礎上制作了第二張周期表,并給出了周期律的定義:元素(以及由元素所形成的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周期性地隨著它們的原子量而改變。在制定周期表的過程中,他大膽地修訂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數值,還預言了當時還沒有發現的一些元素的化學性質,后來的發現證明了他預言的正確。周期律的建立改變了化學研究只限于對無數個別的、零散的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的狀況,是無機化學的系統化和大綜合,對人工制取元素等科研工作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并推進了核子物理學的建立。
五、生物學的巨大進步
1、哈維建立血液循環學說。
英國醫生哈維是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其最主要的成就是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從16xx年他就開始研究人體和動物的血液循環。他以大量的實驗證實了人體和動物體內的血液循環現象,闡明了心臟肌肉收縮是血液流動的動力,血液經心臟推動,從動脈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靜脈返回心臟,如此循環流動不息。他還測定過心臟每搏的輸出量,并指出心臟的左側和右側是互不相通的。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對破除中世紀的神學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礎上,關于消化吸收、營養、生理化學等新陳代謝功能的研究開展起來,生理學從此確立為一門科學。
2、林耐制定植物分類法。
瑞典博物學家林耐自幼熱愛植物,后赴荷蘭學醫,經營植物園。他創立了拉丁文“雙名制”命名法,大大推進了植物分類的研究。他把植物分做綱、目、屬、種,根據植物的花來分類,并把已知的植物分為“林氏24綱”。在1753年他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對5 938種植物進行了分類和命名。林耐應用人為分類法和雙名命名法,使雜亂無章的關于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至19世紀,他的人為分類法才被自然分類法所代替。
3、細胞學說的創立。
細胞學說是德意志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該學說認為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切有機體都是由單一細胞發展而成的。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現象之間的本質的統一性。恩格斯對細胞學說給予高度評價,把它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4、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