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1
三大政策初步確立之后,在共產國際、蘇聯顧問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他的三民主義,使之有更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三民主義的民主主義色彩更濃了。三大政策使三民主義增添了革命政策的嶄新內容,彌補了舊三民主義的重大缺陷。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核心和必然要求。如果沒有聯俄,民主革命不同社會主義國家聯合,那就必然倒向帝國主義,必然同帝國主義聯合;如果不聯共,不扶助農工,那必然要反共,必然會導致民主革命失敗。所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成功實踐的必然要求。
(3)三大政策為新三民主義的實行提供了基礎和保證。三大政策確立后,孫中山的革命得到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大力援助,得到了掌握先進思想武器、為民族解放英勇奮斗的無產階級政黨的踴躍參加,得到了廣大工人、農民的積極支持,這就使三民主義有了實現的基本保證。
3.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時期 撰寫的文章 主要思想 作用
中國共產黨
創建和大
革命時期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 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解決了民主革命的根本問題
大革命
失敗后 《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和理論 為中國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日戰
爭時期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 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人民解放
戰爭時期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 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有利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作了政治理論上的準備
社會主義
建設時期 《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闡述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方針 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4.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
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思想路線上看,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毛澤東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鄧小平繼承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從道路選擇上看,正如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一樣,鄧小平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這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改革最終取得成功必須依賴城市國有經濟運行機制的根本轉換。
第三,從統一戰線的運用上看,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同樣,鄧小平在改革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統一戰線,如發展了人民民主專政和政治協商制度,提出了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
5.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系。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展開的,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脈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貫穿兩大重要思想的一條主線,鄧小平理論是這一理論形成和展開的標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對這一理論的拓展和深化。二者的內在聯系,還集中體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思路的一致性上:使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相統一;使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相統一;使現代化的實現和社會主義振興相統一。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兩大理論擁有共同的思想起點、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在理論上都源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上都立足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它們有著共同的思想起點、共同的科學精神和共同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