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
2、工業措施:
在工業方面,大力發展官辦工廠,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業。埃及從西歐國家引進工業生產的技術、設備、人才和資金,重點發展軍事工業。修建了許多兵工廠和造船廠,生產的武器數量多、質量高。開羅兵工廠每個月能生產近千枝步槍,還能制造口徑很大的火炮。亞歷山大造船廠最多時有工人八千多人,生產的戰艦戰斗力一點不比當時歐美國家建造的最新式戰艦遜色。
【資料回放,合作探究1】1834年,法國元帥馬爾蒙參觀了亞歷山大造船廠,他在訪問記中寫道:“這個廠建立不到六年,就造了十艘主力艦。每艘備有百門大炮,其中七艘已在海上游弋,另外三搜即將下水……埃及是一個沒有木材、鐵礦和銅礦的國家,是一個缺乏訓練有素的工人和水手的國家。正是在這個國家里,建成了造船廠,并在短期內把海軍擴展到如此驚人的地步。”
思考:埃及軍事工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府扶持;引進技術設備人才;歷史上戰亂頻仍,戰爭的促進。
一些民用工業也圍繞著軍事需要發展起來。18xx年,開始建立第一家紡織廠。十多年后,已發展到有近三十家棉紡廠,這些工廠擁有的紡紗機和織布機多達一千余臺。其他民用工業,如靛青廠、碾米廠、榨糖廠、制革廠等都建立起來。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了本國的需要,有的還可以出口國外。埃及生產的棉麻布匹、呢絨、絲綢暢銷阿拉伯世界。同時,對手工業生產進行嚴格管理,政府供給原料并規定產品的生產規格,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打上官印,由政府直接調配使用。 初步建立起埃及的民族工業。
3、商業和貿易:
工農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開羅等城市的商業日趨興旺,亞歷山大再度成為地中海東部的貿易中心。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全國人口出現較快增長。
歸納:工業措施:
(1)大力發展官辦工廠,帶動民用工業發展,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業。
表現:①從西歐引進技術、設備、人才和資金,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如建兵工廠和亞歷山大造船廠;
②軍工帶動民用,如18xx年建第一家紡織廠,埃及生產的棉麻布匹、呢絨、絲綢暢銷阿拉伯世界。
(2)對手工業生產進行嚴格管理,產品由政府直接調配使用。
影響: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埃及的近代化進程。
歸納:商業和貿易:
原因:工農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
表現:①開羅等城市的商業日趨興旺;
②亞歷山大成為地中海東部的貿易中心。
影響:促進了人口和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參見《資料回放》)
【資料回放】
1800~1838年,埃及的外貿額增加了12倍;1798~1842年,埃及國庫收入增加了近20倍;1847
年,埃及人口比18世紀末增長近一半,達到450萬人。
【閱讀上述材料,合作探究2】埃及對外貿易發達的原因:答:
地理位置優越,港口較多;默罕默德阿里改革措施的推動;阿拉伯人經商的傳統。
三、政治,文化和軍事改革
經濟改革的同時,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文化和軍事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政治措施:【閱讀教材歸納】
政治體制方面,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權。仿效歐美國家,在中央設立國務會議,相當于內閣,下設若干政府部門;還建立了咨議會,由政府官員、宗教學者、貴族豪紳和其他知名人士組成,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擔任議長。同時,把埃及劃分為7個省,建立了省、縣、鄉、村各級行政機構,從而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結束了埃及長期分裂和割據的局面。各部部長和各省省長都由他親自任免,咨議會沒有實權,穆罕默德•阿里壟斷了國家政權。有利于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