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六、解放戰爭時期 1946----1949
七、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949----1956
八、十年建設時期 1956----1966
閱讀課文的引言部分和第一段內容,了解毛澤東早年的一些活動
①五四時期在長沙創辦新民學會,到北平后接觸馬克思主義
②在湖南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③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共締造者之一
什么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怎樣誕生的?
快速閱讀課本了解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可以劃分為哪幾個時期?
中共成立到大革命時期(1921年——1927年)
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1936年)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9月)
新中國成立之后(1949年——1966年)
一、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1921年到1927年)
①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②思想:提出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③意義:解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軍、對象的問題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分析: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及同盟軍的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是農業國家,全國人口80%是農民,農民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討論:從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到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哪些實際問題?二、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①著作:《井岡山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治為什么能夠存在》②思想: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
③意義:開創中國革命道路、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分析: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會后,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毛澤東認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建議教師選取有關的黨史資料片或影視作品的片斷,使學生加深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