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外國部分)
圣彼得大教堂所體現的歷史、宗教、建筑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16世紀羅馬取代佛羅倫薩而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時期的中心,其標志性建筑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大規模改建。教皇為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聘請了首屈一指的建筑藝術大師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相繼主持了設計與施工,工期延續了120年。圣彼得大教堂大教堂、圣彼得廣場和體梯型廣場三部分組成。大教堂呈十字架結構,但整體結構造型突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建筑風格,廢棄了象征神權的哥特式風格,古典柱式與圓拱再度成為構圖主體。體現了羅馬式彎隆圓頂、希臘式石柱以及大理石裝飾的完美結合。米開朗琪羅設計的大圓頂,用肋拱進行加固,解決了圓頂跨度太大又沒有立柱支撐的難題。大教堂以收藏藝術珍品眾多而蜚聲世界,如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喬托鑲嵌畫《小帆》、貝爾尼尼的雕塑《圣水缽》。大教堂能容納5萬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宏大最壯觀的天主教堂,它融匯一個多世紀意大利眾多藝術精英的智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貝爾尼尼以方尖碑為中心,設計了一個200米長的橢圓形廣場和小型梯形廣場,給人以恢宏豪放的感覺。梯形廣場自外向里地勢逐漸上升,目的是為了讓橢圓形廣場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處主持彌撒禮的教皇。兩側柱廊宗教寓意深刻,它們猶如教皇張開的雙臂,時刻準備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中,教皇尤利亞二世在梵蒂岡興建的新的圣彼得大教堂,稱得上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創造力量的紀念碑,也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教堂和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大的教堂。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盛期和晚期以羅馬為中心,當時,意大利各地的學者、藝術家、建筑師紛紛來到羅馬,歷任教皇也致力于重建羅馬城,追求古羅馬式的雄偉宏大和紀念碑式的風格。圣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歷經的曲折和反復,是文藝復興運動中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較量的反映。
5、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戈雷島和奧斯威辛集中營
位于大西洋中的戈雷島距非洲塞內加爾海岸只有3公里,是一個長900米寬300米的美麗小島,然而,戈雷島曾經是西非最大的奴隸貿易轉運站,它是16至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大陸、販賣黑奴的血淚歷史的縮影。販賣黑奴一直被指責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之一,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8年就將戈雷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則是用以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人類自己在過去做過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課程標準選取戈雷島作為特殊遺產有代表性的內容之一,是因為戈雷島是最為典型的殖民主義者罪惡奴隸交易的歷史見證地。
戈雷島上還留存著作為奴隸集中營的“奴隸城”遺址,歐洲商人進行奴隸買賣交易的建筑物等。戈雷島的統治者歷經葡萄牙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但戈雷島作為向南北美洲運送奴隸的始發地和轉動站,卻從未改變過。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被歐洲殖民者稱之為“奴隸海岸”,那里建造有許多像戈雷島那樣有奴隸集中營設施的堡壘,例如加納的沃勒塔•大阿克拉城堡及要塞和堡壘建筑群,就是以其奴隸貿易繁榮時代的遺跡而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罪惡奴隸貿易的見證地戈雷島這一特殊遺產,在于認識殖民主義的罪惡。西方殖民制度下的非洲黑奴貿易,歷時300多年,其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其他時期的奴隸制度所望塵莫及的,它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行為,這是一段令人發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