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過程
1、初期階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發: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
②全面爆發: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
③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④德軍西線進攻:
a、北歐和西歐諸國淪陷。 b、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c、1940年7月~9月,不列顛之戰。 d、1940年9月,德意日結成軍事同盟。
2、戰爭的新階段(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
①蘇德戰爭——戰爭進一步擴大
a、爆發:1941年6月22日
b、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
是大戰以來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②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客觀基礎(原因):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加深了英美同其矛盾。蘇德戰爭,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使英美感到只有聯合蘇聯進行反法西斯斗爭,才能維護自身利益。
過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力量,英美感到只有聯合蘇聯才能維護切身利益。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改變中立立場,卷入反法西斯斗爭。
1941年秋,《大西洋憲章》(同盟綱領)
1941年11月,《租借法案》施用于蘇聯。
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勝利階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
①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②中途島海戰(1942年5月)
③北非戰場勝利和意大利投降
北非戰場(1940年夏意軍開辟~1941年11月結束)——轉折點:1942年秋,阿拉曼戰役
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標志著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④歐洲第二戰場開辟(1944年6月)
⑤德日法西斯潰滅
(四)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典型例題】
1.概括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后果和影響。
(1)從原因來看:決定因素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
(2)兩者的性質不同,“一戰”是帝國主義的爭霸戰爭,“二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3)從后果和影響來看
①兩次世界大戰對戰敗國的處理不同,結果也不相同。
凡爾賽體系對戰敗國德國的處置是殘酷無情的,也是失敗的,為日后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埋下了禍根。
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更多的注重于鏟除法西斯勢力和戰后的民主建設,確保德國、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危脅,是比較成功的。
②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根本改變了19世紀以來歐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與歐洲的不斷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義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終被迫退出歷史舞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終于得以完成。這是人類歷史的極其巨大的進步。
與歐洲的衰弱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與蘇聯的不斷崛起。這一過程同樣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它使美蘇對峙的國際關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歐列強主宰全球的時代。
2.關于美日矛盾的發展。
19世紀末,日本和美國就開始了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的斗爭。日本提出以“征韓侵華”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美國則在美西戰爭后立即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企圖與諸列強爭奪和分享在中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