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通過《四國條約》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過《五國海軍協定》束縛了日本軍備競賽的手腳;通過《九國公約》排斥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行動。
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加緊對華侵略,企圖排斥美國在華勢力,進而獨占中國,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拋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不僅要侵占中國,而且還要向東南亞擴張,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美矛盾惡化。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長期爭奪霸權的必然結果。
3.關于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企圖憑借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實現統治世界的野心,對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東亞、歐洲,到處運用金元施加影響。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對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中立法》,規定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戰爭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戰雙方輸送軍火和戰略物資,以防止美國卷入戰爭。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法西斯侵略的擴大,美國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慮,逐漸放棄了“中立”政策,加強了對英法等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與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美國總統羅斯福1942年春對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國等。
(l)請你聯系上述材料,指出 1940年-1941年前后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態度,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
(2)請從中國兩個戰場(各舉兩例)以及太平洋地區的形勢,說明其變化的原因。
(1)以前美國制造“遠東慕尼黑”陰謀,此時美國感到中國的抗戰對日本是有力的牽制,因此對中國的抗戰進行援助。
(2)中國兩個戰場的抗戰:
正面戰場: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臺兒莊大捷等。解放區戰場(或敵后戰場):百團大戰、1941年-1942年粉碎日軍的掃蕩、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戰斗,沉重打擊了日軍。
太平洋地區形勢:日本的南進直接威脅英、美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或“遠東慕尼黑”陰謀破產)。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已對日本宣戰。
【考點回眸】
從1995年起本單元年年都有題目涉及,題型以選擇題最多,問答題也曾單獨命題,尤其是上海卷考查的特別多。考查的重點有“慕尼黑陰謀”及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德軍突襲波蘭、德國的版圖、法國的淪陷、蘇德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意義、具有轉折意義的反法西斯戰役、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戰爭期間召開的重要會議、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性質、戰爭的影響。試題切入點豐富,以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為主。
【高考試題尚未考查過的內容】
①《蘇德互不侵犯條約》;②蘇聯的“東方戰線”;③具有轉折意義的幾次戰役;④德軍進攻蘇聯;⑤日軍偷襲珍珠港;⑥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投降;⑦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其中①②兩個知識點再聯系戰爭后期的國際會議中蘇聯與美國在戰后利益分配中的爭奪賦予新材料,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對蘇聯的全面認識,從而作出科學的評價。③可以聯系中國戰場上的轉折在選擇題上考查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或是與其它戰役一起考查歸類判斷的能力。⑤可以從歷史的以及當時歐洲戰場形勢和中國戰場的形勢去考慮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從而考查考生縱橫聯系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