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2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國主義強國不能容忍實力與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掛狀況。由于德國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后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請同學念第130頁德國外長皮洛夫演說的材料,說明德國爭奪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尖銳起來。在世界沒有瓜分完畢時,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爭奪往往通過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暫時得到緩和,但是,當世界已被瓜分完畢時,必然要出現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矛盾和斗爭。
(2)歐洲列強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
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在歐洲列強之間展開,矛盾雖紛繁復雜,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戰爭后十分尖銳,法國力圖復仇。收回被德國奪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吞并德國的薩爾礦區,奪回失去的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德國要繼續遏制和削弱法國,不讓它東山再起,為此,除了實行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外,還積極擴軍備戰。法德矛盾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矛盾。
俄奧矛盾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圖)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匯之外,戰略地位顯赫。該半島長期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的狀況:一方面是羅馬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統治,取得了獨立;另一方面是歐洲列強都乘虛而入,在此擴大自己的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爭奪尤為激烈。巴爾干半島的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多年來,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該地區擴張;奧匈帝國是巴爾干半島的近鄰,它在德國的支持下也積極向巴爾干半島擴張,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斯拉夫人的國家。。由此巴爾干半島成為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漸上升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和工業霸權。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在維護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權的同時,極力擴充殖民地。英國還從其傳統的外交政策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既不愿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愿意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分膨脹。而隨著德國經濟軍事勢力的強大,德國不僅在歐洲商品市場上同英國展開爭奪,而且在殖民地問題上同英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對殖民地的爭奪促成了互相沖突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尋求相互間的支持,從而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
2.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出示《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圖)
(1)三國同盟的建立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斗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德奧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首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爭奪巴爾干地區的必然結果。后來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意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在“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