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2
(2)三國協約的建立
三國同盟形成以后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1892年兩國締結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后,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英國放棄其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其與法國、俄國的關系。英國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而法德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近,19xx年英法締結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上的矛盾。19xx年英俄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內容的小字,強調指出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分贓協定。)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以英國為核心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給國際關系帶來災難性后果,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瘋狂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大戰的導火線和爆發
19xx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讓學生看教材插圖)到薩拉熱窩檢閱陸軍演習,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個月后,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以及支持它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英國、法國、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到1918年大戰結束時,共有31國參戰,其中參加協約國作戰的有27國。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非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那么,為什么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呢?(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歸納)①從戰爭的起因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②戰爭過程中,各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戰爭目標和瓜分領土的要求,露骨地顯示了這次戰爭的侵略性質。如德國要求奪取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把勢力擴張到南美,同時擴大其在巴爾干的勢力。英國的目的是為了打敗德國,保持世界霸權地位,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為了搶占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的勢力范圍和殖民地等等。③從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看。這個問題我們留到后面再講。
3.大戰的進程
(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形勢》圖。這部分內容可由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可結合掛圖簡單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性作用。大戰分為三個階段。19xx年是第一階段,馬恩河等戰役致使德國速決戰的計劃破產。19xx年-19xx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關鍵是19xx年出現的三次大型陸上戰役和一次海戰,使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1917年-1918年是戰爭的第三階段,在1917年中,美國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加速了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