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五節 植物的礦質營養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
(1)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2)礦質元素的概念。
(3)礦質元素的作用。
(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5)礦質元素的運輸途徑。
(6)礦質元素的利用。
2.理解
(1)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
(2)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的關系。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根細胞的呼吸作用和它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兩個生理過程的聯系以及礦質元素在植物體中存在形式和利用情況的對應關系,樹立聯系與統一的辯證觀點。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1.通過對照實驗培養科學實驗、科學思維方法。
2.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
2.難點:土壤溶液中離子和根表皮細胞表面離子的交換吸附過程。
3.疑點: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相對獨立的過程。
4.解決辦法
(1)利用投影或計算機輔助教學顯示有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前后聯系,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2)通過實驗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教師講述,學生閱讀、實驗、討論相結合。
五、教具準備
1.課件準備
課時目標(文字),構成細胞的化合物(文字)、植物所需要的元素(文字)、正常狀況下的大豆與缺n、缺p、缺k等狀態下大豆生長狀況的比較(彩圖)、離子交換吸附過程(圖解),對比實驗的觀察結果(表格)、礦質元素的利用(表格)。
2.實驗準備
洋蔥的根、小燒杯、剪刀、鑷子、蒸餾水、亞甲基藍的質量濃度為0.1mg/ml的cacl2溶液。(學生每兩人一組,每組四條洋蔥根,一套上述儀器和藥品。)
六、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電教媒體顯示的內容,了解有關知識。
2.動手操作實驗,并與教師操作對照,規范各操作要領。
3.閱讀教材,理解有關知識。
4.完成課堂練習,討論教師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投影:顯示本課時目標。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了解植物生活需要的元素
綠色植物的礦質代謝包括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過程。什么是礦質元素呢?首先看看植物的組成和生活需要哪些元素。
投影:構成細胞的化合物(復習)
提 問:這些化合物都是由什么組成的?
學生回答: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
提 問: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元素呢?
學生討論:c.h、o、n、p……
植物體內含有60多種元素,其中生活必需的元素有16種。
投影:植物需要的元素:
c、h、o、n、s、p、k、ca、mg;
fe、mn、b、zn、cu、mo、cl。
根據這些元素在植物體內含量的多少,我們將其分為兩大類:前九種含量較多稱為大量元素,后七種稱為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