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課《探索世界的本質》
二、正文
一、世界的物質性
學生活動:“學生講壇”:學生在自行準備和教師指導下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進行分析講解(建議使用)。
(分析: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已經使得他們能夠運用生物進化論的相關知識,分析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歷史的學習和初三社會發展簡史的學習,也使學生具備了初步論證人類社會客觀物質性的知識基礎)
學生活動:“憶一憶”哲學上的世界具體包括哪些組成部分?
(哲學上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
〔引〕我們要論證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就是要從這三個組成去論證是不是客觀的物質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學生活動:投影顯示一組自然界的山水湖泊圖片,請學生思考它們的產生和存在具有怎樣的特點。
(材料補充:自然界的虹吸現象——鬼湖。一個湖泊,有時人們來到湖畔,只見碧波蕩漾,清澈照人,湖水甘甜,可能不大一會兒功夫,遼闊的湖面消失得無影無蹤,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沙漠。這種時隱時現的湖泊,被人們稱之為“鬼湖”!肮砗币皇虏⒎嵌抛,也決非奇談,而是作為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出沒在北非摩洛哥國境邊緣地帶的科薩倍卡沙漠之上。)
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識產生,產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識所支配
學生活動:“試一試”你還能結合自己的所知,給我們舉出一些事例加以分析證明嗎?
2.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
學生活動:投影顯示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圖片(蝶念花、白鷺回歸),引導學生思考人類的這些行為有沒有否定自然界的物質性。
(沒有,恰恰證明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
小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學生活動:投影展示人類起源示意圖,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已學知識簡要分析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學生活動:投影顯示恩格斯的語錄“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請學生分析其具體的含義。
小結: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同時又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所以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
3.人的意識在內容上也是來自客觀世界
人的意識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小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