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教學設計(一)
人之所以是人,從根本上說,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滲透著并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因為,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和體現者。人的社會活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它改變著客觀物質世界,也在改變著人類自身,是人本質力量的重要體現。生產勞動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本質屬性,而在生產勞動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既區別了人與動物,又把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區別開來了。
所以,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在人的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屬性主要表現為人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人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不同階級的人,對生產資料有不同的占有關系。因此,階級性是階級社會中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4)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關系
區別:①層次不同。自然屬性是人的較低層次的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特有屬性,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屬性。②產生條件不同。人的自然屬性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人的社會性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聯系:①二者統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人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人的社會屬性。③人的社會屬性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區
別
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
層次不同
較低層次
較高層次
產生條件不同
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
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聯
系
二者統一于人之中,是客觀存在的。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自然性就沒有社會性。
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在把握人的社會性時,要注意幾點:第一,這里講的人的本質,指的是人類的本質,不是某個人的本質;第二,這里講的是本質特征,而不是講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第三,這里講的本質屬性是與其它相比較而言的本質。第四,本質屬性并不等于唯一屬性,人類還有其它的屬性。
3、“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板書)
自私是意識形態的概念,是指一切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和目的的思想觀念。它的特征有三點:一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二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三是拒絕履行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之所以講“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l)它違反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板書)
設問:所謂本質,應該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那么,對人類社會來說,自私觀念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嗎?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這種社會存在決定了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有私有觀念。請同學們看教材第68頁的最后一段小字材料,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設問:那么,原始人那種一切從群體出發、一切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也不是,當時的人們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話所說:“私有觀念對于一切資產者是非常自然的,但當初跑進人們腦筋卻不那么容易。當人們開始思想時,恰恰相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切應當歸大家。”當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有了剩余產品之后,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觀念。而且將來,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以后,自私觀念也會消失。既然自私的產生、消失并不是同人類社會的產生、消失相一致的,那么,從這個意義上,更不能說它是人的本質。